慈禧临死前一刻,太监看她马上不行了,赶紧给她喝了一碗海龟汤,吊着最后一口气,紧接着慈禧就封年仅3岁的溥仪当皇帝,随即死了,太监就拿出夜明珠含在她的嘴里,最后蒙上一块白布,一群法师跑进房间里吹鼓奏乐。 那碗海龟汤,在宫里向来被视作“续命符”。太监们敢在此时端上来,不是真信它能逆天改命,而是揣着慈禧一辈子的脾性——这位老太太,哪怕到了油尽灯枯的时辰,也断不肯输了排场,更不肯让权力的交接出半分岔子。 前一天,光绪帝刚咽气,宫里人心里都清楚,这绝非巧合。 光绪亲政时想夺权,戊戌变法差点掀了她的帘子,二十多年的明争暗斗,她怎么可能让光绪死在自己后头,给政敌留下翻身的机会? 选溥仪,更透着精明到骨子里的算计。当时宗室里不乏适龄的成年人,可她偏挑了个刚过三岁的娃娃。 溥仪的父亲载沣是她妹妹的儿子,母亲是她心腹荣禄的女儿,这两层关系一捆,等于把朝政牢牢系在了自己娘家和亲信的绳上。 她大概以为,载沣懦弱,隆裕太后又是个没主见的,自己布下的这张网,能保清朝再撑几年。可她没算到,权力这东西,从来不是靠亲戚关系就能镇住的。 载沣掌了权,第一件事就是想杀袁世凯,结果没那胆子,反倒把人逼到了对立面;隆裕太后更别提了,面对南方的革命烈火,除了哭着签字退位,什么办法都没有。 嘴里那颗夜明珠,据说能保尸身不腐,是她早就备好的。当年她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死后随葬的珍宝能填满半个东陵,这颗珠子不过是冰山一角。 可她哪会想到,二十年后孙殿英炸开陵墓,珠子被士兵从她嘴里抠出来,生前穷奢极欲,死后连尸骨都不得安宁,这算不算一种讽刺? 法师们吹吹打打,说是超度,倒更像给这场权力游戏奏了终场曲。 她执掌晚清四十七年,办过洋务,也签过辛丑条约;用过曾国藩、李鸿章,也杀过戊戌六君子。 有人说她是晚清的“定海神针”,没她早乱了;也有人骂她是亡国祸首,把中国拖进了更深的泥潭。 可不管怎么说,她临终这几步棋,选幼主、固亲信,看似稳妥,实则把本就摇摇欲坠的清朝,推向了更快崩塌的边缘。 一个王朝的覆灭,从来不是某个人的错,但关键节点的选择,总能加速或延缓结局。 慈禧用一辈子的权谋维持的统治,终究没能熬过她死后的三年。这到底是个人的执念,还是时代的必然?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慈禧临死前一刻,太监看她马上不行了,赶紧给她喝了一碗海龟汤,吊着最后一口气,紧接
史海沉钩
2025-07-08 03:02:01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