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睒睒说,农夫永远是中国公司,继承人不会是他儿子。他决定向杭州市政府捐款400亿

蓝贵的过去 2025-07-08 11:18:09

钟睒睒说,农夫永远是中国公司,继承人不会是他儿子。他决定向杭州市政府捐款400亿人民币创办钱江大学。 很多人没想到,钟睒睒这次真出手了。不是收购新业务,也不是跨国扩张,而是捐出一笔天文数字的钱,去建一所大学。400亿元,放在企业圈里都是能撼动行业格局的重金。他却决定全部给教育。不上市、不搞基金会外包、没有冠名权争夺,这不是公关操作,而是他亲自坐镇、亲自规划,明确要建一所“中国自己的斯坦福”。 而更让人意外的是,他并不打算让儿子继承这份千亿级商业帝国。他说,农夫山泉是属于中国的,未来也不会传给儿子。 钟睒睒从来就不是一个按套路出牌的人。他没念过多少书,却一直把“教育”挂在嘴边。他早年高考落榜,曲线进入电大,靠着勤工俭学一路熬出来。曾在《浙江日报》当记者,又跳槽去海南卖窗帘、卖水表、卖药,什么都干过。做水,是在一次失败后捡来的方向。1996年农夫山泉成立前,他的公司还叫养生堂。 起步时他不走寻常路,不卖纯净水,转做天然水,喊出“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那时圈内人都说他疯了,纯净水才是主流,他却逆势搞水源地、搞生态包装。外界不理解,他就继续死磕。农夫山泉一步步做到全国水饮市场前三,产品线从水到茶到咖啡再到维生素饮料,每一步都精准切入。 他没上市太久。2020年农夫山泉挂牌港交所,当天股价翻倍。钟睒睒身家暴涨,超过马云,成了新一代首富。但他没用这身份搞资本扩张,也不玩并购。他只盯着“做实业”。甚至自己说,做资本的人不如做产业的人“睡得踏实”。 这几年农夫山泉也经历了起伏。特别是疫情后水饮市场饱和、价格战频繁,公司增速明显放缓。不少人都以为他会靠投资翻盘,但他没这么干。他转身做了件看似“赔钱”的事——捐出400亿搞大学。 这可不是挂个名、建个楼。他设立了一个“钱塘教育基金会”,专门负责这个项目,资金一分不少地拨过去。他明确说,钱塘大学不是走“复制”路线,而是要双腿走路:既做科学研究,也做技术转化。不是为了发文章,是为了搞出真正能落地的成果。 他的目标也不是模糊的“慈善”,而是要建一所“有中国自信的大学”。他说,中国缺的是那种能做出原创技术、敢于挑战国际科技壁垒的学校。他把400亿分成十年给,确保长期推进,避免出现资金短缺、烂尾工程。他还要求这所大学必须以“技术落地”为导向,和企业、科研机构、产业链深度绑定。 当然,这件事一出,网上议论纷纷。有夸的,说他有情怀、有眼光;也有质疑的,说这是换取声誉、洗白富豪身份的手段。还有人拿他儿子说事:钟晱睒留美多年,学历高,但不参与公司日常管理。有人认为他是“排除干扰”,也有人说这是变相控股。 钟睒睒回应得很直接:他儿子不接班。他不搞家族传承,也不愿让下一代“继承一个已经铺好的局”。他强调农夫山泉是中国人的,不是钟家的。他要的是企业能活下去,不是名义上的“家业”。 这在中国企业家中很少见。多数人拼一辈子,不就是为了儿女坐享其成?他却把自己打造的王国交给了“制度”和“社会”。这是一次极具个人风格的决定,也是一种典型的“逆行者”思路。 而这所钱塘大学,现在已经进入实质推进阶段。2025年6月,杭州市政府正式和基金会签署合作协议,校址初定杭州钱塘区,占地超千亩,首期将建教学楼、实验楼、师生公寓等基础设施。预计2027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未来还将重点建设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研究中心。 这一系列操作,都透露出一个强烈信号: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钟睒睒长期谋划的落地计划。他不求名利,但求实效。他不强调“感动”,只关注“结果”。 整个过程没有包装,没有铺张。连公告都只是基金会官网的一篇简讯,连图都没配。但这恰恰更显真实。 而这所大学建成后,将成为中国首个完全由企业家个人捐资主导、且不冠名、不入股、不索取回报的高等学府。对中国高教体系来说,是一种全新试验。它的背后,是一位实业家对人才、对未来、对国家发展的思考与回应。 钟睒睒不喜欢接受采访,也不常出现在公众场合。但他每一次开口、每一次动作,都像是落地的一锤。干脆、果决,不拖泥带水。 他这一锤砸下去,不只是多了一所大学,而是打破了人们对“富豪”和“传承”的惯性认知。他让大家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有钱人也能有远见,也能用财富做点不那么功利的事。 而钟睒睒本人,也许从来就不打算成为一个“企业家偶像”。他只是干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只是这一次,他走得更远了一点,也更让人动容。

0 阅读:179
蓝贵的过去

蓝贵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