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柳冠中厉声质问,振聋发聩!他说:“无人飞机、无人驾驶、无人商店、无人酒店

小斌斌说科技 2025-07-09 13:32:27

清华教授柳冠中厉声质问,振聋发聩!他说:“无人飞机、无人驾驶、无人商店、无人酒店、无人银行,人去哪了?科技不要人了,我们还要科技干嘛?   2022年6月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曾抛出一个问题:无人飞机、无人驾驶、无人商店,人究竟去哪儿了?科技如果没有人,还要人做什么?这番话并非危言耸听,而是触动了社会长久以来对“无人”智能的一丝隐忧,仿佛替无数普通人说出了心里话。   科技的初衷本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通过机器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把人从重复枯燥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可当“无人”二字逐渐从工厂蔓延到生活的角角落落,甚至有预测直指未来多数职业都将被算法接管时,那些习惯了被“需要”的人,又该何去何从?   这股浪潮首先冲击的就是就业市场。无人驾驶技术给无数出租车司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焦虑。尽管有负责人表示,无人驾驶的渗透是缓慢的,五年内不会对传统司机行业造成太大影响,但五年之后呢?

当技术越发成熟,那些还没到退休年纪的司机们,又能转向何方?类似的困境并非个例。超市的收银员正被自动结算机取代,无人酒店也悄然兴起,这些都预示着传统服务业的岗位在加速萎缩。   更进一步看这阵风已经吹到了过去被认为是“铁饭碗”的科技行业。有数据显示,到2025年过半,人工智能已导致九万四千名科技工作者失业。甚至有大厂员工透露,公司裁员的理由相当直白:“AI可以替代创作者、翻译以及几乎所有类似的岗位。”   世界首富马斯克的预测则更为大胆,他认为不出两年,AI的能力将超越80亿人类的总和,到2024年机器人数量可能突破10亿。麦肯锡的模型也指出,在2030至2060年间,高达50%的职业会被算法替代,三十亿人可能沦为“经济上的无用阶层”。

马克思曾说,资本至少还需要剥削工人的“使用价值”,但在人工智能时代,人恐怕连被利用的价值都将失去。这种恐慌,无疑切中了时代最隐秘的痛点。

当生存空间被挤压,生活成本又持续走高,年轻人结婚生育的意愿大幅降低,也就不难理解了。这对于任何一个需要新鲜血液的国家来说,都无异于雪上加霜。   有人或许会说,这是在倒逼人才向高精尖方向转型。可现实是,社会发展的速度太快,绝大多数人赖以为生的技能,恰恰是最容易被替代的。他们根本来不及,也赶不上这趟飞速前行的“无人科技快车”。   除了冰冷的经济账,更深层的拷问在于情感的失温。当服务业的人越来越少,机器又如何回应顾客的情感需求?整日面对没有表情的机器,人的情绪该向何处宣泄?总不能连心理倾诉的对象,都是一个预设了程序的机器人吧。

长此以往人类的思维模式是否会因此变得僵化与冷漠,这同样是个值得警惕的问题。科技本应辅助人类,而非规训人类;文明的延续需要的是“人”,而不是一个更高效的机器世界。   不过面对这一趋势,哈佛商学院教授卡里姆·拉卡尼的判断或许提供了一个出口:“AI不会取代人类,但使用AI的人会取代不用AI的人。”

这清晰地指明,所有人正处在一个陡峭的变革边缘,无法适应的人随时可能掉队。马斯克也曾建议,人们需要“专注于做有用的事”,也就是成为操作机器的人,而不是被机器取代的人。   幸运的是机会也伴随挑战而来。全球在AI领域的投资已超过3150亿美元,催生了像“AI企业培训师”、“AI智能体架构师”等新兴职业。市场对AI人才的渴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近三分之一的相关岗位年薪超过五十万。

国家层面也早已开始布局,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在2030年前基本普及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让AI成为下一代必须掌握的“时代语言”。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更是直言:“不会用AI的人,未来就会被淘汰。”   说到底学习AI已不再是选项,而是关乎未来生存的必修课。当科技发展的目标只剩下效率与成本,当社会转型只奖励跑在最前面的人,那些被“抛弃”的大多数又该怎么办?在军事等必要领域发展“无人”技术固然重要,但在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的层面,是否也应放慢脚步,多一些审慎的思考?   在这场浪潮中,我们不仅要重新定义“人”的价值,更要确保科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文明的繁荣与人的幸福,而不是把我们引向一个高效、冰冷却充满未知的“无人”深渊。

0 阅读:10
小斌斌说科技

小斌斌说科技

欢迎大家给我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