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写下:“天若有情天亦老”,整个唐朝都没人能接上,直到宋朝才出现下半句!而写出这个旷世之句的宋代人,就是著名的大才子石延年! 李贺,这个人在古诗词爱好者中算得上响当当的名字。要说起他的身世,还真是让人唏嘘。李贺出生在唐朝中期河南福昌,也就是现在的宜阳县。他是李唐宗室的远支后代,家里祖上曾风光一时,可轮到李贺这一辈,家道早已败落,过的就是平民百姓一样的苦日子。身世有背景,却没什么用。 李贺从小体弱多病,别人家的孩子玩泥巴、放风筝,他却天天在家看书写字,没事就琢磨诗句。他的脑瓜确实灵活得很,七八岁时就能作诗,十几岁便名声在外。这种天赋,谁看了都得服气。有人说他小时候遇到大文豪韩愈,韩愈一见这孩子,心里就犯嘀咕:“这小子要不出点大名才怪!”结果真让他一路成了唐朝诗坛上的“诗鬼”。 但有才还得有命。李贺的运气一点也不好。他拼命念书,想通过科举考试走出一条路,谁知道刚到门口就碰了壁。原因是家里祖传的名字犯了忌讳,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和“进士”的“进”同音,唐朝科考讲究“避讳”,李贺直接被排除在外。想想那种心情,别人拼命读书还能试试,他连试都不能试。 年轻的李贺只得靠荫官当了个小官,混在九品末流的位置上。他在长安三年,接触到的是文人墨客,更多的是权贵间的明争暗斗。李贺有才,但不会处世,不会拍马屁,也不会溜须拍马,做人耿直得有些呆板,落得一个郁郁不得志。 在做官的几年里,李贺家里也没有顺心事。母亲早逝,父亲身体不好,生活压力一天天加重。他自己也身体孱弱,常常咳嗽不断,头发早早变白。正是这些坎坷的经历,让李贺的诗里多了几分苦涩和沧桑。 时间来到李贺二十多岁。唐朝已不是初唐时的辉煌模样,官场风气变了,社会上也不比以往安定。李贺的诗歌渐渐展现出和别人格格不入的气质。他喜欢在诗里写人世冷暖,也常用奇异的想象表达自己的孤独和愤慨。 最有名的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就诞生在这个阶段。那天,他写下一首《金铜仙人辞汉歌》,句子里写满了历史的悲凉,“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八个字,把对历史兴亡、个人命运、时光无情的情感全都塞了进去。诗里没有多少高谈阔论,也不去刻意追求华丽,但却直击人心。 这句话一出,长安城里文人们纷纷传诵,成了饭桌、酒馆、诗会上的热门话题。对对子是那时风靡的文人雅事,遇到妙句总要有人对上一对,可这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像一块顽石,谁也对不出下联。许多自视甚高的才子夜以继日琢磨,字斟句酌,愣是没人能写出一样沉稳有力、情感深远的下句。 更有甚者,有官员写信给外地亲友,让他们也试试能否续上,结果全国范围内还是没人能给出满意的答案。有人说,这句话好就好在,写尽了世间遗憾,后面再加什么词,都多余了。 在李贺活着的时候,他或许也没想到,自己随口一句感叹,竟会成了唐朝诗坛的“无解谜题”。李贺死时年仅二十七岁,临终前也没等来一句能和自己诗句并肩的下联。他的诗、他的遗憾,就这样留在了大唐,成了历史上一段绕不过去的故事。 时间很快过去了两百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乱世之后,宋朝渐渐安定下来。新的时代,新的才子开始登场。这时候,一个叫石延年的诗人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石延年,字曼卿,祖籍安徽,生在一个清苦之家,打小聪明好学,家里却没什么背景。他青年时考上了进士,靠自己的努力走进仕途。可是,命运并没有眷顾他,刚做官不久就因直言敢谏,得罪了上司,被贬到外地做闲职。 石延年性格坦率,喝酒写诗是他的消遣。他不像有些官员那样混日子,反而喜欢和当地百姓打交道,也结交了不少文友。日子虽然清苦,但他心里自有一份洒脱。 有一年中秋,石延年在江南参加诗会。席间,众人无意间说起了“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个对子,说了唐朝时没人能续出下句。大家边喝酒边讨论,越说越觉得有趣,便纷纷提议:“曼卿兄,听说你才思敏捷,要不试试对一对?” 石延年喝了几杯酒,脸有点红。他沉默片刻,突然脱口而出:“月如无恨月长圆。”这句话刚出口,满座皆惊。有人赶紧反复琢磨,觉得这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意境悠远,与上句“天若有情天亦老”遥相呼应。 “天”对“月”,“有情”对“无恨”,“老”对“圆”,正好将天上地下、悲喜冷暖、人生遗憾和圆满都串了起来。上句说得是世事无常、天意无情;下句转而用月亮作比,讲的是心如无怨,自然可以圆满。 石延年因此一夜成名,连当时的大文豪司马光都赞不绝口。很多人传颂石延年的妙对,感叹终于为李贺的遗憾画上了一个句号。石延年自己却淡然处之,他没觉得这有多神奇,只说是随口而出,却被后世传为佳话。 这场对句不仅让“天若有情天亦老”有了归宿,更让无数文人找到了共鸣。 说起“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这些年不管是诗词大会还是中老年读书会,总能听见有人念起。它不只是对子,更像是中国人生活哲学的写照。上句写尽遗憾,下句写出希望,悲中有喜,喜中带悲,人生的况味全在其中。
我喜欢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