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站在英国议会激情演讲:英法必须联手"拯救欧洲",减少对中美两国的"过度依赖"。 然而台下的几位英国议员却昏昏欲睡。 7月8日,作为英国脱欧后首位对英进行国事访问的欧洲领导人,马克龙带来了一个宏大命题:拯救欧洲,减少对中美依赖。 但这个看似振奋人心的倡议,在现实面前却显得格外苍白。 这场访问的戏剧性从接待规格就开始了。英国王室拿出了最高礼遇。 查尔斯三世国王在温莎城堡举行盛大晚宴,160位政商名流出席,还特意调制了名为"协约"的鸡尾酒。 这种刻意营造的友好氛围,与三年前英国外交大臣公开质疑"马克龙是敌是友"的尖锐言论形成鲜明对比。 马克龙此次演讲的核心主张,其实包含两个相互矛盾的部分: 一方面强调要建立"欧洲支柱",减少对美国的安全依赖; 另一方面又表示要在北约框架内深化合作。 这种既要独立,又要依靠的纠结心态,反映了欧洲当前最大的战略困境。 数据显示,欧盟国家2024年军费开支总和仍不足美国的三分之二,而在关键技术领域对中国依赖度普遍超过30%。 马克龙呼吁将英法军费提高到GDP的3.5%,但即便实现,也改变不了欧洲防务自主性不足的根本问题。 在经济领域,马克龙的"去风险"主张更像是一厢情愿。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欧洲车企使用的动力电池70%来自中国厂商,而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美国科技巨头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 英国作为金融服务业占GDP12%的国家,对中美市场的依赖更是深入骨髓。 伦敦金融城的最新报告显示,中资机构在英资产管理规模已突破5000亿英镑,而美国资本更是英国最大的外资来源。 这种经济现实让"减少依赖"的口号显得格外空洞。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龙此次特别强调英法合作要超越"协约"走向"友好",但两国在关键议题上的分歧依然明显。 在乌克兰问题上,法国始终保留着与俄罗斯对话的窗口,而英国则是西方阵营中最强硬的主战派; 在对华政策上,英国刚刚批准了中广核参与建设的塞兹维尔C核电项目,而法国则主导着欧盟对华光伏产品的反补贴调查。 这种温差让所谓的"战略协调"难以落地。 访问期间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是,马克龙特意会见了英国反对党领袖。 这种打破常规的安排,暴露出法国对英国政治不确定性的担忧。 当前英国执政党工党在民意调查中的领先优势正在缩小,而保守党内部"疑欧派"势力依然强大。 在科技竞争领域,马克龙的倡议同样面临现实挑战。英法两国去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投入总和还不及谷歌一家的预算。 当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投入2800亿美元,中国在半导体领域实现14纳米芯片量产时,欧洲的"技术主权"战略仍停留在政策文件阶段。 马克龙呼吁建立的"欧洲云"项目,至今未能吸引到足够的私人投资。 这场访问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就在马克龙演讲的同一天,欧盟委员会宣布批准德国政府280亿欧元的半导体补贴计划。 这个被称作"欧洲芯片法案"最大单笔投资的项目,合作对象却是美国英特尔公司。 这个细节完美诠释了欧洲的困境——喊着要战略自主,关键时刻还是得靠美国企业。 地缘政治分析师帕特里夏·克劳馥指出:"马克龙的演讲充满先知般的忧患意识,但解决方案却停留在上世纪的主权国家合作模式。 马克龙强调要捍卫"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却回避了欧洲在该秩序中日益边缘化的事实。 访问结束时的联合声明充满外交辞令,但掩盖不了一个基本事实: 当马克龙谈论"欧洲未来"时,他心里想的是法国领导下的欧盟; 而当英国政客思考"英法关系"时,盘算的是如何在美国主导的西方阵营中保持特殊地位。 当马克龙在温莎城堡举杯时,不知道他是否意识到,要"拯救欧洲"光靠英法两国远远不够。 而要想不依赖中美,欧洲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的产业空心化、防务碎片化和政治分裂化这三座大山。 马克龙口中"既不依赖美国也不依赖中国"的欧洲愿景,听起来更像是一个美好的童话。 现实是,英国议员们打着哈欠离场时,心里盘算的恐怕是更实际的问题。 如何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为英国争取到最好的交易条件。 毕竟,政治家的豪言壮语终会消散,但国家的利益永远实实在在。
近日马克龙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对英国议会表示,“我不会把中美两国画上等号,一
【6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