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美国和以色列肠子都悔青了!不是因为没有干掉哈梅内伊,也不是因为没有彻底销毁核

萧兹探秘说 2025-07-10 14:31:09

现在美国和以色列肠子都悔青了!不是因为没有干掉哈梅内伊,也不是因为没有彻底销毁核设施,而是因为这两个国家双双误判局势。   以色列的误判始于对自身军事优势的过度自信。根据以色列国防军内部记录,其战时内阁早在3月就批准了针对伊朗核设施的空袭计划,预计伊朗的反击规模不会超过10枚导弹。   然而当伊朗在6月13日发动首轮袭击时,170架无人机、30枚巡航导弹和120枚弹道导弹如暴雨般倾泻而下,远超以色列预估的防御能力。   更致命的是,以色列将90%的防空资源部署在军事基地周边,却忽视了民用设施的防护。伊朗精准抓住这一漏洞,学着以色列在加沙的所作所为,转而攻击特拉维夫金融中心、海法炼油厂和南部高科技产业园,导致以色列股市单日蒸发12%,关键基础设施瘫痪引发恐慌。   而美国的误判则源于对盟友执行力的盲目信任。尽管白宫早在冲突前就向以色列提供了卫星定位和网络干扰支持,但低估了伊朗“不对称反击”的决心。   当以色列要求美军直接介入时,五角大楼才发现,伊朗的战术调整已让局势陷入两难:若全面参战,可能引发中东多国连锁反应;若继续观望,以色列的损失将动摇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支点。最后不得已,只得花费重金派遣B-2轰炸机搞了场象征性的轰炸。   伊朗的战术调整,则堪称教科书级的战略反制。其导弹部队放弃与以色列防空系统硬碰硬,转而采用“饱和攻击+目标分散”策略:用老旧无人机消耗以色列“铁穹”系统的拦截弹,再以中程弹道导弹攻击面积庞大的民用目标。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伊朗通过攻击民用设施,成功将冲突性质从“军事对抗”升级为“社会消耗”,迫使以色列民众在避难所中承受心理压力,进而引发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这场误判引发的冲突已造成深远影响。根据联合国报告,截至到以伊停火之后,以色列境内因伊朗袭击受伤人数超过2300人,即便停火之后以色列境内的恐慌也并未完全消散。   而这场因误判引发的危机,最终可能成为重塑中东地缘格局的转折点。   它同时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现代战争中,单纯的军事优势已无法确保胜利,对战略态势的准确判断,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0 阅读:2
萧兹探秘说

萧兹探秘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