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5个日军被八路军堵在窑洞里,拒不投降。哪知八路军指战员曾美嘿嘿一笑

青霭入云岫 2025-07-11 01:36:31

1943年,15个日军被八路军堵在窑洞里,拒不投降。哪知八路军指战员曾美嘿嘿一笑:“那就省些子弹,活埋吧!” 1943年,抗日战争正熬到最难啃的相持阶段,晋察冀地区是八路军跟日军死磕的主战场。那会儿,毛主席提出“敌后游击战”的路子,八路军带着老百姓跟日军斗智斗勇,硬是把鬼子打得头疼。曾美,晋察冀军分区四区队的队长兼政委,是个硬骨头,带着队伍在敌后混得风生水起,战功一摞摞。这次西头村的战斗,就是他传奇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事情得从1943年7月7日说起。地点在山西崞县,也就是现在的原平市,西头村。那几天,曾美刚带着四区队和当地群众,端掉了滹沱河边日军的一个大据点,干得漂亮,军民士气都跟打了鸡血似的。为了庆祝这事儿,晋察冀军区决定在西头村搞个庆功会。那天,村里热闹得不行,锣鼓喧天,军民一块儿乐呵,气氛正嗨。 可就在这节骨眼儿上,村东头突然传来枪声。曾美耳朵一动,立马感觉不对劲——日军这是要搞偷袭啊!原来,日军在滹沱河吃了大亏,憋着一肚子火,趁着庆功会来报复,想把曾美的队伍一锅端。幸好曾美不是吃素的,他早料到鬼子不会善罢甘休,庆功会前就安排部队在村子两头放哨,一有动静就开枪示警。这枪声一响,果然不出他所料。 曾美反应快得很,马上布置:四中队去村东头堵日军,其他中队赶紧护着县委和群众撤。他脑子转得快,猜这帮日军可能是从附近朱东社据点来的,人数不多,还被四中队拖住了,没能冲进村。机会来了,他立刻召集其他中队,反击的号角吹响了。 战斗一打起来,四中队拼死顶住日军,鬼子伤亡一大片。曾美带着一中队赶到后,直接断了日军的后路。战士们跟吃了火药似的,冲得猛,枪声炮声响成一片。好多伪军一看大势已去,干脆举手投降。打着打着,剩下15个日军加上几个伪军退进了一孔窑洞,死守着不出来。 曾美站在窑洞外头,扯着嗓子喊了好几遍,劝他们投降,还说了八路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可这帮日军跟铁了心似的,不但不听,还往外扔手雷挑衅。时间紧得很,日军增援说不定就在路上,曾美没工夫跟他们耗。他眼一眯,冷笑一声:“活埋!”战士们和村民一听,抄起铁锨锄头就干,洞口很快被封死,15个日军全闷在了里头。 这场仗打完,日军的嚣张劲儿被狠狠压下去,八路军和群众的配合也让人拍手叫绝。曾美靠着这手漂亮指挥,得了军区首长的表扬,还记了一功。他这果断劲儿,后来传得挺广,成了不少人嘴里的故事。 说起曾美,他本名叫曾昭泰,1914年出生在江西兴国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民家。1930年,他投了革命,加入红军,跟着队伍爬雪山过草地,参加过长征,后来还打了百团大战。抗战赢了后,他没歇着,又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里立了不少功。1955年,他被授了少将军衔。晚年的时候,他写了一本回忆录,叫《敌后》,里头全是抗战那会儿的苦日子和硬仗,提醒后人别忘了过去,好好珍惜现在。2015年,他在石家庄去世,活了101岁。 这事儿搁现在看,可能有人觉得活埋这招太狠了。可那年头,战争就是这么残酷,日军烧杀抢掠,八路军手里子弹都紧巴巴的,哪有闲工夫跟不肯投降的鬼子磨叽?曾美这决定,不是逞凶,是战场上的无奈,也是对老百姓血泪的回应。他不是啥负面人物,就是个实打实的硬汉,带着一股子民族气节干到底。 再说那15个日军,档案里没啥详细记载,但从当时的情况看,他们多半是死硬派,宁可困死也不肯低头。这帮人不值得啥同情,他们手上沾的老百姓的血可不少。战争里,没人想多死人,可他们自己选了这条路,也就没啥好说的了。 这仗打得痛快,也让人感慨。那时候的八路军,靠的不光是枪杆子,还有跟群众拧成一股绳的劲儿。西头村的胜利,不是曾美一个人的功劳,是军民一块儿拼出来的。放到今天看,这段历史挺接地气,跟那些高大上的英雄片不一样,带着股泥土味儿,实实在在。

0 阅读:0
青霭入云岫

青霭入云岫

青霭入云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