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15年3️⃣:沉没成本💰不参与决策
金小姐很努力
2025-07-11 15:00:48
上一篇里面我们说,永远给自己留20%左右的空间去冒点小险,尝试点新东西,是我这么多年来在职场里,还没有被时代甩下去的小秘诀。
但是当你过往的经验只能cover某件事的50-60%的时候,不可控性会骤然变大。
这时候,赌一把,还是不赌?
我北京这家公司的美国总部创始人曾经跟我们分享过他“赌赢了”的故事。
他创立这家公司的时候,正赶上零几年第一波全球互联网浪潮。不光拿融资很顺利,也很快上了市。但没过多久,就碰到了行业萧条期。
焦头烂额的时候有一家公司愿意以某个数字收购他们。
他坐在家里的地板上给股东们挨个打电话。每个人都跟他说,这年头还有人愿意买你不错了,赶紧成交吧!只有一个老太太很坚决地跟他说,我相信你们有更大的价值,你要坚持住。
他决定再撑一把。然后等到了市场复苏,也等到了这家公司成为细分行业第一名的那天。我接offer加入他们的那年,他们刚从纽约SOHO的老楼搬去了华尔街,并且从纳斯达克转板去了纽交所。
我也在这两年新消费市场里听到过类似的故事。货卡在供应链生产线上,资金流弹尽粮绝。最后一刻白衣骑士出现,给了关键一笔救命钱,企业又活过来。
听起来好像搏一把是对的。但是谁又能保证这不是幸存者偏差呢?
✅ 只有活下来的人才愿意跟你分享他们的故事。
🚫 更多失败者,默默地消失在暗处的角落里。
最近两年看到以往一些熟悉的名字陆续出现在限高新闻里的时候,很感慨。大家一开始应该也是怀抱着希望想要做最后努力的。
所以,到底有没有一个相对靠谱的依据,可以帮助判断?我只能说,作为一个曾经短暂创过业,经历过那种好像在黑夜的海面上航行,眼前黑暗一片又需要独自做决策时刻的人,我的经验是,以下两种情况不适合冒险:
一种是ego过剩导致的过于乐观(从而判断失误),另外一种场景是,你被情势推着往前走,因为别无选择又无法舍弃已经投入的资源和心力,下意识地对风险进行了选择性无视。
沉没成本不参与决策,是个好建议。甚至不仅仅适用于职场(适用于方方面面所有事)[害羞R][害羞R][害羞R]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