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屠呦呦受邀发表演讲,可由于话筒线不够长,只能弯着腰讲话,这时,瑞典医

烟雨任风散 2025-07-11 15:56:17

2015年,屠呦呦受邀发表演讲,可由于话筒线不够长,只能弯着腰讲话,这时,瑞典医学家安德森快步跑上去,单膝跪地,为她举了整整30分钟的话筒,期间,安德森一动未动。因为他知道,青蒿素的发现,对全人类意味着什么…… 2015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正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内举行。 当屠呦呦教授身着紫色套装,缓缓走上领奖台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这位85岁的中国科学家,因发现青蒿素、拯救全球数百万人生命,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颁奖典礼上,屠呦呦因年事已高,站立时身体微微前倾,而主办方准备的话筒线长度有限,导致她不得不弯腰讲话。 这一细节被坐在台下的安德森教授看在眼里。 作为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资深科学家,他深知青蒿素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划时代意义。 自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素以来,这种药物已挽救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将疟疾死亡率从上世纪中叶的5%以上降至如今的0.1%以下。 安德森教授看到这种情况,没有丝毫犹豫,快步走上台,单膝跪地,将话筒稳稳举到屠呦呦嘴边。 这一跪,便是30分钟。 典礼结束后,有记者问安德森:“您作为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成员,为何要这样做?” 他平静地回答:“我知道青蒿素对全人类意味着什么。屠教授的发现,让无数人远离死亡,她值得全世界以最高礼遇相待。” 安德森教授的“跪举话筒”,不仅是对屠呦呦个人的敬意,更是对青蒿素背后科学精神的致敬。 1967年,越南战争期间,疟疾肆虐,双方士兵因疟疾死亡人数远超战场伤亡。 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国启动“523项目”,集结全国500余名科学家,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中药抗疟研究组组长。 没有先进的实验室,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屠呦呦和团队翻阅两千余本中医古籍,收集两千多个方药,对三百八十多种中药提取物进行筛选,最终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下,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1972年,青蒿素首次用于临床,疗效显著;1986年,中国获批青蒿素类新药;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类药物列为全球抗疟首选方案。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0年至2015年,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60%,其中青蒿素类药物贡献率超过80%。在非洲,青蒿素被称为“中国神药”,许多孩子因它得以健康成长。 典礼结束后,安德森教授的举动迅速引发全球关注。有网友评论:“这一跪,跪出了科学的温度,跪出了人类的良知。” 对此,你怎么看?

0 阅读:8
烟雨任风散

烟雨任风散

感谢各位的关注与支持,期待与您共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