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年轻时跟邻村一个姑娘表白,姑娘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莫言没有放弃,请媒人

玄光旅 2025-07-11 23:46:10

莫言年轻时跟邻村一个姑娘表白,姑娘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莫言没有放弃,请媒人去提亲,姑娘让媒人给莫言带了一句话,直接影响了他一生![玫瑰] 莫言,山东高密的农民儿子,年轻时鼓起勇气向邻村一个姑娘表白,结果被人家毫不留情地嘲笑:“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他没气馁,还请媒人去提亲。姑娘让媒人带了一句话,没想到这句简单的话,直接影响了莫言一生,愣是把他推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舞台。这到底是啥话?后面又有啥故事?往下看你就知道了!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出生在山东高密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家里兄弟姐妹多,日子过得紧巴巴。他小时候只读了五年小学,11岁就辍学回家放牛。那时候他一边干活一边惦记着书,村里没啥书,他就跑到邻村石匠家借。石匠有个闺女叫小芳,长得好看,村里不少小伙子都惦记着。莫言借书时跟小芳聊上几句,慢慢地就喜欢上了她。 到了十七八岁那年,莫言觉得自己得试一把。他找到小芳,直接表白了心意。结果小芳压根没当回事,扔下一句“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把他打发走了。这话搁谁身上都够呛,莫言心里肯定也不好受,但他没就此认命。过了一段时间,他还不死心,找了村里一个媒人王大婶去小芳家提亲。王大婶跑了一趟,回来带回小芳的话:“除非他能写出像《封神演义》那样的书,我就嫁给他。”这话听着像是敷衍,可莫言却当真了。 从那以后,莫言像是被点了一把火。他开始拼命读书写字,家里没条件,他就借书看,晚上点着煤油灯抄书。那时候他放牛回来,别人都歇着,他还在琢磨字词。1976年,他参了军,进了部队当了个图书管理员。这下可好了,图书馆的书随便他看,他一头扎进去,四年时间啃了上千本书。从《三国演义》到外国小说,他啥都读,手上都磨出了茧子。小芳那句话成了他的动力,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儿,要证明自己不是“癞蛤蟆”。 莫言的路越走越宽,他没停下来。《丰乳肥臀》《生死疲劳》一本接一本,写得越来越有味道。2012年,他拿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了中国第一个得这奖的作家。从放牛娃到世界文坛的大人物,他用了大半辈子。小芳那句话,像是块磨刀石,磨得他越来越锋利。 再说小芳,她后来嫁给了村里一个铁匠,生了几个孩子,日子过得平平淡淡。莫言火了之后,村里人提起她,有人说她眼光不好,有人觉得她也没啥错,毕竟那时候谁能想到莫言会有今天?她自己没啥表示,估计也就是听听就算了。莫言呢,也不提她,埋头写他的书。 回过头看,莫言这辈子真挺邪乎。小时候家里穷得没饭吃,书都没读完,后来愣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爬到了顶。他在《晚熟的人》里写过,人生得接受挫折,把坏事变成好事。小芳那句嘲讽,换别人可能就蔫了,可他偏偏拿来当柴烧,越烧越旺。 莫言的成功不是靠运气。他年轻时没啥资源,全凭自己抠出来的机会。部队那几年,他一天到晚泡在书堆里,别人聊天打牌,他在那儿写字。写《红高粱》时,他熬了好多夜,改了一遍又一遍。诺贝尔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他一步步走出来的。 这故事听着挺带劲儿,对吧?一个农村小子,被人看不起,还能翻身成大作家。搁现在,可能有人觉得这像励志鸡汤,可莫言真干出来了。小芳那句话,成了他一辈子的“紧箍咒”,逼着他往前跑。人生这东西,谁说得准呢?有时候一句打击,反而能把人推得更远。 莫言后来在采访里说过,他不恨小芳。那时候农村就这样,谁家日子都不好过,女孩子想找个有保障的,也正常。他感激的是那句话,不管小芳啥意思,反正他靠这个走出来了。 如今莫言60多岁了,还在写东西。他的书里总有高密老家的影子,带着泥土味儿。他没忘自己从哪儿来,也没忘那段被人瞧不起的日子。可能对他来说,成功不是为了证明给谁看,而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莫言这故事挺牛的,从被嘲笑到拿大奖,全靠自己咬牙坚持。你有没有啥类似的经历?被人看扁过,后来证明了自己?评论区聊聊呗,大家一块儿说说,人生咋才能不服输!

0 阅读:17
玄光旅

玄光旅

玄光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