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冕山镇误会战,天亮后两军战士抱头痛哭:哪想得到是自家人 解放战争打到1950年,国民党在大陆基本没啥还手之力了,可在西南的西昌一带,他们还不死心,想搞个游击区拖住解放军。为了一举歼敌,中央军委拍板发起西昌战役,彻底拔掉这颗钉子。第二野战军的15军44师和第一野战军的18兵团184师,成了这次战役的主力。一个从南往北打,一个从北往南冲,计划在西昌会师,把敌人围死。 44师是支老部队,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都打过,骨头硬得很,师长向守志带兵有方,战士们信服。184师也不差,太原战役、解放大西北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师长林彬和政委梁文英都是战场上的老手。两支部队都想着早点拿下西昌,立下大功。 3月12日,44师从云南曲靖出发,一路势如破竹,3月23日解放宁南,3月25日拿下德昌,3月26日,他们的前卫团132团已经到了大石板和川兴堡,离西昌就15公里。另一边,184师从四川温江南下,3月24日强渡大渡河,到了石棉一带,和44师一起把西昌围了个严实。 3月27日凌晨,132团抢先攻下西昌机场,杀进城里。国民党大佬胡宗南一看不妙,26日晚就坐飞机跑了,留下残兵往北逃。132团追得紧,27日晚就到了冕山镇。这地方地势险要,山高路窄,是个堵敌人的好位置。他们赶紧布防,准备收拾逃兵。 可巧的是,184师的552团也在往冕山镇赶。他们在越西歇了一晚,28日凌晨也到了镇子附近。这两支部队分属不同野战军,头一回搭档,彼此不熟。虽然之前在越西约好了在西昌会师,还定了联络口号“火车”、“大米”,但仗打得太快,情报没跟上,两边就在冕山镇撞上了。 28日凌晨,552团的三个尖兵摸到镇东门。132团的哨兵瞅见人影,喊了口令,可尖兵没料到这儿有自己人,没吱声。哨兵再喊,还是没动静,以为是敌军探子,直接开枪撂倒了一个。552团一看兄弟倒了,火气上来,立马反击。132团也以为碰上敌人了,双方就这么干上了。 夜里黑灯瞎火的,枪炮声响成一片。仗打了几个小时,两边都伤得不轻。后来没啥重武器了,拼起了刺刀。天蒙蒙亮时,大家伙儿才看清对面穿的军装、戴的帽徽,全是解放军的。132团一个班长最先反应过来,大喊停火,指挥员跑过来一核实,傻眼了——全是自家人。 战斗停了,战士们扔下枪,冲过去抢救伤员,可好多人已经没了气。镇子中间,两边的头儿碰了面,脸都黑了。这场误会打下来,死了几十号人,伤了几百个。哭声在山谷里回荡,那场面,谁看了都得心里一沉。 后来查原因,主要是两支部队头回配合,没沟通好,也没啥靠谱的识别法子。加上冕山镇地形乱,晚上又黑,误会就这么酿成了。为了不让这种事再发生,解放军后来改进了通信办法,定了更清楚的信号,免得再打自己人。 死的战士都算烈士,先埋在冕山镇北边,墓碑上刻了名字和老家。1953年,这地方划给了喜德县,1959年,政府把烈士骨头迁到喜德县烈士陵园。可惜战时记录丢了不少,好多人的名字没留下来,17个烈士合葬成了无名英雄,陵园里立了碑。 有个叫王立君的战士,44师132团的,河北林县人,1946年入伍,立过不少功,牺牲时才35岁。1951年,他家里收到烈士证,哭得死去活来。2015年,他儿子带着家人跑四川祭奠,总算圆了心愿。 这场误会战时间不长,可教训忒深。战争里,信息不通就是大祸。这段历史告诉咱们,和平多不容易,得好好珍惜,别忘了那些为国流血的先烈。
1950年冕山镇误会战,天亮后两军战士抱头痛哭:哪想得到是自家人 解放战争打到1
青霭入云岫
2025-07-12 01:26:18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