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钱不要命了!”7月7日报道,湖北武汉,73岁大爷为了省钱,硬是不舍得开空调,只敢开风扇,不料39度的高温之下,大爷感到头晕恶心,浑身难受,家人觉得不对劲,将他送去医院抢救,这才得知大爷得了“热射病”。网友:电费一个月最多几百块,去一趟医院最少也要几千块钱!
夏天一到,气温动不动就飙上三十七八度,正常人都觉得热得受不了,但有些老人却还是舍不得开空调。
说到底,不是不知道热,而是那种根深蒂固的“节俭”观念太强,有时候甚至成了看不见的“隐形杀手”,这让人心疼的习惯,其实和他们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
那一代人大多经历过缺吃少穿的年代,什么东西都要省着用,“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哪怕后来生活条件好了,这种习惯也改不了。
就拿邻居张大爷来说,他每月退休金有四千多,日子不算紧,但他规定自己电费每月最多只能用50块,他总说:“年轻时哪有空调?一把扇子不也过来了?现在吹空调,那是年轻人浪的。”
像张大爷这样的情况,不是个别现象,有些老人甚至节俭得让人看着都担心。比如在武汉江汉区,73岁的王大爷就是其中一个。
7月那会儿,外头最高气温到了39度,屋子像个蒸笼,他还是坚持不开空调,只靠一台老式电风扇扇风。
这种节省的行为背后,其实也有他们不说出口的体谅,他们不是傻,也不是不怕热,而是心里总想着不要给子女添麻烦。
他们担心电费高了,孩子心里会有负担,怕被说不懂节约,怕自己老了还成了拖累,很多时候,他们宁愿自己热着、难受着,也不肯多花一块钱。
但硬扛的代价,往往是身体无法承受得了热射病,老年人新陈代谢慢,体温调节功能衰退,散热效率本就不高。
许多老人还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服用的药物可能影响排汗,进一步削弱了身体的降温能力,在医生眼里,高温天对老年人来说,就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最近的案例更是触目惊心,河南一位六旬阿姨,空调遥控器从不放茶几上,而是小心翼翼地藏在枕头底下。
白天再热也忍着,只在晚上热得睡不着时,才敢偷偷开两个小时,结果有一天,她突然晕倒,送医后确诊为热射病。
武汉的王大爷也未能幸免,在39度高温下硬扛了几天后,他开始头晕恶心,浑身难受,家人下午打电话没人接,感觉不对劲后赶紧上门,才发现他躺在床上,意识模糊,身体滚烫,甚至开始抽搐。
送到医院一查,体温超过41度,是中暑里最凶险的热射病,这种病一旦发作,意味着体温调节系统彻底失灵,核心体温超过40度,神经和器官就可能受损,幸亏家人发现及时,才勉强保住性命。
要知道,热射病的死亡率高达三到八成,即便抢救回来,也可能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这时,我们不妨算一笔账:省下的电费和抢救的医药费,到底哪个更重?很多人以为开空调是“电老虎”,可一台1.5匹的变频空调,连续开8小时,电费不过三块多钱,比买几根雪糕还便宜。
而热射病一旦送进ICU,动辄数万的医疗费,哪个更划不来?王大爷出院后也后悔不迭:“省了电费,一分不少地交了医药费,身体还垮了,这亏吃得太大了。”这笔账其实谁都会算,可为什么总有人算错?
面对这种现实,作为子女,最该反思,我们总习惯说“多喝热水”“注意身体”,可到了三伏天这种要命的时刻,又有几个人能做到每天打电话确认父母家的室温?口头上的关心显得廉价,行动远比语言重要。
如果家里条件允许,给老人装一台智能空调是个不错的选择,哪怕子女不在身边,也可以通过手机远程帮他们开关空调,调节温度,这样老人不需要操作,使用起来也更方便。
要是家里条件一般,也别忽略关心,每周抽空上门看看,带点水果或者一个西瓜,顺手帮他们换一个风更大的电风扇,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关爱,不用花太多钱,也能让老人感受到在意。
更关键的是,要慢慢去改变老一辈的观念,有些老人总觉得开空调费电,是浪费,与其跟他们争论电费贵不贵,不如换种说法告诉他们:开空调不是为了舒服,是为了身体不出问题。
天这么热,一旦中暑,去医院看一次病、输几瓶液,花的钱比电费多太多了,而且真要是出了事,对子女来说也是更大的负担。
如果老人还是坚持不开空调,也可以教他们一些简单又有效的降温办法,比如白天拉上窗帘,减少太阳直晒;用湿毛巾擦一擦身体,特别是脖子、手臂这些部位;或者在电风扇前放一盆冰水,也能起到不错的降温效果。
同时,必须让老人记住一件事:一旦感到头晕、恶心、身上发热特别厉害,千万别扛,也别觉得自己能熬过去,第一时间要到阴凉的地方休息,并用冷水敷一敷脖子和腋下这些散热快的位置,情况严重时立刻打120求救,别拖。安全第一,比什么都重要。
信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