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到底损失了多少良将谋士,让蜀汉元气大伤,开始走下坡路?简单说,不是

肖恩说史 2025-07-12 16:42:31

夷陵之战,刘备到底损失了多少良将谋士,让蜀汉元气大伤,开始走下坡路?简单说,不是仅仅输掉了地盘和士兵,更重要的是,刘备把蜀汉攒了十几年的核心家底——那些能征善战的将领、运筹帷幄的谋士、未来可期的年轻苗子,一口气赔了个精光,元气大伤,再也没能缓过来。 咱们先说说战前一个巨大阴影:张飞之死。夷陵之战还没正式开打,一个晴天霹雳就下来了——张飞被他自己的部下杀死了。张飞是谁?蜀汉的顶梁柱,地位仅次于关羽,是震慑曹魏骑兵的一张王牌。 他坐镇阆中,手里握着一支战斗力极强的精锐部队。他这一死,不光这支精兵没了主心骨,相当于刘备出征前,自己家里一根主要的大柱子先断了。更关键的是,张飞这种能独当一面、在正面战场硬碰硬、还能让敌人胆寒的统帅型人才,在蜀汉后期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了。 后来诸葛亮北伐时就犯愁,没有能统率大军和敌军硬刚的帅才(所以才有街亭用错马谡的遗憾),如果张飞还在,局面很可能会不同。 夷陵之战非常惨烈,刘备带去的主力几乎被打光。直接的损失是士兵的生命,死了好几万人,占了当时蜀汉全部士卒快一半。但更要命的,是陪葬在这些士兵尸体堆里的、蜀汉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各级武将和老兵骨干。 能打仗,光靠新兵蛋子可不行,得有经验丰富、见过血的老兵当骨干,还得有熟悉部队、懂得指挥的中下级军官。夷陵这一仗,把这些中坚力量几乎打空了。后来诸葛亮虽然很努力,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在益州这片人口本就不算特别多的地方,重新训练出一支同样有战斗力和经验的精锐部队。他后来北伐,能拉出来的军队数量和质量,都大不如前了。 谋士文臣的凋零: 比如马良,也就是“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那个马良。他可不是普通的参谋,是蜀汉搞外交的顶级高手,对孙吴那边的情况门儿清。当年刘备能联合孙权在赤壁打赢曹操,后来诸葛亮能稳住蜀吴联盟对抗曹魏,马良的作用非常大。 他死在了夷陵战场。他一死,蜀汉的外交直线下降,再也没人能像他那样玩转东吴的关系了。还有程畿,这人主管后勤运输特别有一套。古代打仗,粮草运不上去,兵再多也得饿死。 程畿在后方搞运输调度、管理水路,是一把好手。他也战死了。结果诸葛亮以后北伐,后勤运输常常跟不上,成了拖后腿的大问题,跟程畿的缺失有很大关系。还有像黄权这样的大谋士,他当时负责统领长江北岸的蜀军。 看到刘备主力败得实在太惨,后退的路又被吴军完全切断,实在没办法,只好带着手下军队投降了北面的曹魏。黄权有真才实学,后来在曹魏那边也得到重用(最后当到车骑将军),成了人家对付蜀汉的重要智囊。这种高级人才的流失,本身损失就大,还等于免费加强了对手,里外里吃了大亏。 中生代武将的集体夭折: 刘备集团在益州站稳脚跟后,培养了一批能干的本地年轻将领,他们正当壮年,经历过战斗考验,是军队未来的希望。结果夷陵战场成了他们的坟场! 比如冯习、张南,这两位是当时刘备大军的前线主要指挥官(前部大都督、辅匡部将),能指挥部队打仗的将才,死在了战场上。还有李朝、刘宁、杜路等等,这些也都是刘备亲手提拔、担任部队重要职务的将领,也都一同覆灭了。最惨烈的是傅肜,为了保护战友们撤退,拼死断后,最终战死。 他的忠义行为虽然感动人,但这也代表着蜀汉军队中最有勇气、也最有经验的那批年轻指挥官几乎全军覆没。这批人的损失,直接导致了诸葛亮时期,军中中层骨干青黄不接。后来北伐时能顶在前线的,还是廖化、吴懿这批年纪比较大的将军,再往后姜维时期更是显出人才的断档。这种人才梯队被打垮,影响深远。 刘备打夷陵,还拉来了南边五溪蛮族的首领沙摩柯,带了一万多蛮族士兵助战。沙摩柯本人是个打仗很猛的猛将兄,也在战场上战死了。他的死不仅仅损失了这一万多兵,更关键的是,它破坏了蜀汉在西南地区的威信和影响力。 原本可以用比较平和、靠面子(或者说威慑力)来维持关系的力量,一下崩塌了。等到诸葛亮后来需要深入南中平定孟获等地方势力叛乱时,遇到的抵抗更加强烈,花费了巨大的力气才勉强搞定。沙摩柯的失败和死亡,等于给诸葛亮后来的南征增加了巨大的额外成本。 可以说,夷陵之战就像一把极其锋利的铡刀,一刀下去,把蜀汉辛辛苦苦积累十几年、用来支撑起蜀汉的军事骨干、核心智囊和未来希望,全部斩断了。刘备本人没多久也病死了白帝城。 留下来收拾残局的诸葛亮虽然本事大,用尽了全力来修补重建,但也只能是在这些巨大损失的基础上缝缝补补,难以再让蜀汉恢复鼎盛时期的实力和潜力。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夷陵战败后,蜀汉的国运就开始不可逆转地走下坡路了。损失实在太惨重,根基已经被严重动摇。

0 阅读:137

猜你喜欢

肖恩说史

肖恩说史

日饮夜饮 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