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国军上将庞炳勋藏身的山洞被日军包围,在卫队战死,少将高参邵恩三自杀后,他却选择了投降。 庞炳勋出生于1879年,河北新河人,早年投身军旅,是冯玉祥的西北军骨干将领。中原大战后,西北军瓦解,庞炳勋所部被收编。 全面抗战爆发后,庞炳勋率部参加过诸多战役,尤其是在徐州会战中的临沂保卫战,一战成名。 1942年,庞炳勋被重庆军委会任命为冀察战区副司令长官兼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驻防太行山区。 二十四集团军辖庞炳勋的基本部队四十军(军长马法五)、孙殿英的新五军,后来又划入了胡宗南系统的二十七军(军长刘进),兵力看似不少,其实庞炳勋能指挥动的,只有一个四十军。 1943年,日军华北方面军制定了 “太行作战计划”,目标直指冀察战区。 日军第1军司令官吉本贞一调集两个师团外加一个混成旅团的兵力,并配备重炮、坦克及航空兵,对二十四集团军的太行山区发起合围。 此时的二十四集团军面临着多重困境:一是后勤补给线被日军切断,粮食、弹药极度匮乏;二是部队经过长期作战,减员严重,战斗力下降;三是内部存在矛盾,尤其是孙殿英与庞炳勋之间素有嫌隙,协同作战能力受限。 1943 年 4 月,日军开始实施 “太行作战”,分多路向庞炳勋部发起进攻。开战没多久,孙殿英率部投降,这使得四十军和二十七军被日军截成两段,陷入了各自为战的境地。 在孙殿英的带路下,日军集中兵力四十军,庞炳勋在突围中,和四十军主力失散。 5月5日,庞炳勋率总部人员及卫队一百多人,退至河南林县西北的马鞍山一带。这里山势险峻,林木茂密,庞炳勋选择了一处隐蔽的天然山洞作为临时指挥部,试图凭借地形固守待援。 然而,庞炳勋派下山替他买鸦片的副官被孙殿英带人抓获,副官熬刑不过,将庞炳勋的藏身之处供出。 日军出动五百余人,在孙殿英等投日部队的配合下,包围了马鞍山。日军首先以迫击炮向山洞附近轰击,随后发起地面进攻。 庞炳勋的卫队由其亲信组成,约一百人人,装备有步枪、轻机枪和手榴弹,他们依托山洞周围的有利地形顽强抵抗。战斗打响后,卫队士兵奋勇作战,死战不退。 在激烈的战斗中,庞炳勋的少将高参邵恩三始终坚守在一线。 邵恩三是河北大城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早年投身军旅,长期追随庞炳勋,历任参谋、团长等职,因作战勇敢、后被提拔为二十四集团军总部少将高参,深得庞炳勋信任。 此时的邵恩三已抱定必死之心,他对身边的人说:“今日只能一死,绝不能沦为汉奸!” 随着战斗的持续,卫队士兵伤亡不断增加,弹药也逐渐耗尽。日军利用重机枪和掷弹筒压制山洞出口,发起新一轮猛攻。 此时的庞炳勋,因腿部旧伤复发,疼痛难忍,无法行动,只能由几个手下搀扶着躲在山洞深处。 邵恩三见大势已去,从腰间拔出配枪,对身边的参谋说:“告诉庞总司令,我邵恩三先走一步了,不能陪他共患难了!” 说完,邵恩三举枪自杀,年仅 45 岁。 邵恩三自杀后,孙殿英冲着洞内喊话。庞炳勋犹豫再三后,同意和孙殿英会面。孙殿英进洞后,见庞炳勋身边的卫兵、亲随仅剩十几人,便以威胁加劝诱的语气,催着庞炳勋尽快出洞投降。 就之前的表现来看,庞炳勋并非贪生怕死之辈,然而这时的他,心态却起来变化。 庞炳勋战斗中腿部负过伤,导致终身残疾,行动不便,在此次突围过程中,他的腿伤复发,疼痛难忍,根本无法冲锋陷阵或隐蔽转移。这种身体上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他的意志。 此外,部队的困境让庞炳勋感到绝望。此时的二十四集团军已经溃散,孙殿英率新五军投降,四十军军损失惨重,二十七军自身难保。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会有部队来救援庞炳勋,而庞炳勋身边的卫队也大都战死,就靠剩下这点人,也不可能突围出去。 最终,在邵恩三自杀、卫队大部阵亡的情况下,庞炳勋做出了投降的决定,他让身边仅存的卫兵举起白旗,向日军投降。 当日军士兵进入山洞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面色苍白、神情沮丧的老人,这个在临沂之战死战不退的国军上将,此时却主动当了俘虏。 庞炳勋的投降,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老蒋下令通缉庞炳勋、取消其军衔(中将加上将衔),不过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老蒋又暗中下令中止了对庞炳勋的处分。 5月23日,庞炳勋正式出任伪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后来又被汪伪任命为伪开封绥靖公署主任等职务。 不少人替庞炳勋辩解,说他有苦衷,已经尽力了云云。 可惜的是,替庞炳勋说话的人不少,可又有几人记得,那个不愿当俘虏,在洞口举枪自杀的少将高参邵恩三呢?
1946年1月,山东华丰煤矿日军守备队准备离开,想要拖着大炮等重武器回国。八路军
【9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