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坐飞机,全程五个多小时,放的都是外国人的视频,下飞机时,他向机组提出意见,“吃哪家饭,端哪家碗,中国的飞机为什么要放5个小时外国人”,并称自己下星期还要坐,“能不能整改?” 7月中旬,一则关于航班视频播放的争议在网上引起热议,事情的起因并不复杂,却戳中了很多人对航空服务细节的关注。 7月10日,一位乘客乘坐从内地飞往新疆乌鲁木齐的航班。 这趟航班全程五个多小时,机上绝大多数乘客都是中国人,本是一次普通的飞行,却因为机舱里的视频内容让这位乘客越看越不是滋味。 五个小时里,显示屏上播放的全是外国人的视频,没有一点中国元素。 下飞机时,这位乘客忍不住找到了机组人员。 他直截了当地提出疑问:“咱们吃哪家饭、端哪家碗,中国的飞机为什么要放五个小时外国人的视频?” 他还举了个例子:“美国的飞机上会放五个小时中国人的视频吗?肯定不会。那咱们为什么要一直放他们的?中国人的飞机,就该放中国的大好河山、美食美景啊!” 他还特意告诉机组人员,自己下星期还要坐这趟航班,希望到时候能看到整改。 面对乘客的质疑,机组工作人员起初回应说“节目是有固定顺序的”。 这个说法显然没能让乘客满意,他接着提出要调看相关监控,听到这话,工作人员顿时没了声音,再也说不出别的理由。 这段对话传到网上后,网友们的态度出奇地一致。 大家都觉得这位乘客的“较真”特别有必要,这可不是没事找事,而是对服务细节的合理关注。 有网友说,这种“正确的敏感”早就该有了,航空服务里这些被忽略的细枝末节,就得有人站出来指出来。 还有人直言,要是所有人都对这种情况习以为常,默认含有外国人的视频在咱们的航班上占据主导,时间久了难免会让人觉得对本土文化不够重视。 其实,乘客的诉求很简单:在以中国乘客为主的航班上,视频内容应该多考虑本土乘客的需求。 五个多小时的飞行时间不短,乘客在旅途中看些视频既是消遣也是体验的一部分。 如果能放些中国的自然风光,比如新疆的草原雪山、江南的水乡古镇,或是各地的美食文化,从西北的烤肉到南方的点心,既能让乘客放松,也能传递本土文化,何乐而不为? 偶尔放些外国内容无可厚非,但全程都是外国视频,确实显得对本土乘客的需求不够上心。 有人会问,这是不是小题大做,甚至上升到“崇洋媚外”的高度? 其实倒不必这么极端。 但从服务逻辑来说,航班服务的核心是乘客,既然大多数乘客是中国人,内容供给就该贴近他们的文化认同和审美需求。 就像去餐馆吃饭,店家总会根据主要客群的口味调整菜单,航空服务的视频内容也该有这个思路。 美国的航班上主要放本土内容,不是因为排斥外国文化,而是基于服务本土乘客的基本逻辑,咱们的航班也该遵循这个道理。 更值得关注的是机组的回应态度。 当乘客提出疑问时,一句“节目有固定顺序”显然缺乏说服力。 乘客提出调监控后工作人员无言以对,更说明在视频内容安排上可能存在流程不规范、缺乏合理规划的问题。 是内容采购时就没考虑过本土需求?还是播放列表长期没更新?这些都需要航司认真自查。 而在这两年航空服务的争议不少,前阵子还有乘客反映航班“锁座”问题,买了机票想选个舒适点的座位,却发现前排、靠窗、过道这些好位置都被锁定,要么花钱买要么用里程换,普通乘客只能选中间的座位。 这些问题本质上都指向同一个核心:航空服务是不是真正把乘客需求放在首位? 航空运输不只是简单的位移服务,细节里藏着对乘客的尊重。 这位乘客的较真,其实是在提醒航司:服务细节没小事。五个小时的视频内容,看似是件不起眼的事,却关系到乘客的旅途体验和文化认同。 希望航司能重视这次反馈,别让乘客的合理诉求石沉大海。下次再坐这趟航班时,能看到机舱屏幕上播放的是咱们中国的锦绣山河,这才是乘客最想看到的整改结果。 航空服务的进步,从来都离不开这样敢于较真的乘客,也离不开航司对细节的重视。把服务做到乘客心坎里,才是真正的优质服务。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遇到外国人打车不付钱怎么办?这就是试探在中国违法的底线成本。图中黑人女性
【111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