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这个国家不是个东西,用中国输出的电,还进口中国的各种型号的稀土,反过来紧跟美国制裁中国。这种"吃饭砸锅"的行为,让不少中国网友直呼"该给越南点颜色看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越南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上呈现出快速上升的势头,但与此同时,它与中国的关系却日渐复杂。在众多领域对中国深度依赖的背景下,越南却频频出现“吃饭砸锅”的操作,这种矛盾与分裂的外交行为,值得深入分析。 从能源来看,越南虽然积极发展本国水电、火电资源,但其北方工业区尤其在旱季期间,严重依赖从中国输入的电力维持生产。 根据2023年与2024年上半年的数据统计,中国每年向越南输送的电力总量超过60亿度,相当于支撑起越南多个工业园区的基本运转。 在越南自己面临发电不足、电网结构不稳、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等多重压力下,中国的电力支持显得格外关键。 在稀土产业上,越南坐拥全球第三大稀土储量,但始终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其开采能力虽在不断提升,却在稀土提纯、磁材加工等关键环节严重依赖中国的设备、技术乃至出口市场。 2024年上半年,中国出口的金属钕中近42%流向越南,这意味着越南的稀土产业目前更多是一种“资源换技术”的被动格局。 中国掌握着稀土冶炼的全球核心技术与设备制造能力,是该行业的“塔尖玩家”,而越南依旧停留在“挖矿卖原料”的初级阶段。 但即使有如此紧密的经济依存关系,越南近年来的对外政策却明显朝向美国倾斜。越南不仅对部分中国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还联合美国、日本等力量推动所谓“供应链多元化”“贸易安全联盟”。 尤其在半导体设备、太阳能面板、金属制品等领域,越南对中国产品屡屡采取反倾销措施,有意打压中国出口,甚至设立“转口惩罚机制”,封堵中国企业以越南为跳板进入第三国市场。 最典型的是南北高铁项目的招标进程。中国方案凭借成熟的技术与工程效率一度处于领先地位,但越南方面却以“评估时间延长”“技术标准需要协调”等理由反复拖延,在表面上装作中立,实则暗中偏向日本企业,试图借外力平衡中国的影响力。 这种一边与中国打着“合作共赢”旗号,一边与美日眉来眼去、暗中搞动作的行为,在中国国内引发了不小的舆论反弹。 面对这些挑衅,中国并没有选择情绪化的回应,而是采取了更具战略性的“温水煮青蛙”式反制。首先是在稀土产业链的核心——冶炼设备出口方面进行管控。 中国近年来逐步收紧对越南的设备出口许可,并对技术转移实施限制,使得越南“挖得出矿却提不了纯”,想跳出中国供应体系却又无力独立发展。这种控制方式,既不影响当前的合作结构,又牢牢锁住了产业链的“命门”。 其次,中国还通过跨境电力市场化改革建立规则型优势。不再按“友情价”长期输电,而是在旱季自动提高电价20%,促使越南企业感受到成本压力,也倒逼其承认中国在区域能源供应中的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还积极布局东南亚,尤其在越南境内有大量中资工厂投入运作,聘用本地工人超过50万人,这种“人力+资本”双重嵌入,构建了经济层面的事实绑定。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之所以没有轻易断供或公开翻脸,也考虑到了自身布局的复杂性。如果越南突然被制裁或停供,中资企业在当地的运作将首先受到冲击,甚至会让美方借机推动天然气发电、芯片制造等替代方案的介入。 在全球产业链博弈激烈、美国正在东南亚“撒饵设局”的背景下,采取“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极端做法并不明智。 中国的策略是“以联为手、以稳为策”,通过中老铁路的延伸项目、泛亚高铁构想、跨境供应链金融平台等,持续强化与越南的区域互联互通,把经济关系打造成“你追不上、你也离不开”的稳定格局。 大国要赢得周边的尊重,必须是一个既有硬实力也有掌控力的存在。不是靠砸钱换盟友,也不是靠恐吓压服邻国,而是通过规则、市场、技术等多维度布局,打造一种“没有你不行”的生态场景。
1000欧的实际购买力是多少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