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籍华人说:“自从美国用B2轰炸了伊朗之后,中国人彻底失去了信心”。但说真的,究竟是谁失去了信心?答案很明显,这次美军的轰炸非但没展示什么实力,反而暴露出美军现在只是外强中干,远不如从前。 这场看似 “展示肌肉” 的军事行动,反而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军的真实家底。当 125 架军机浩浩荡荡飞越中东上空时,人们看到的不是 “不可战胜” 的神话。而是 13 架 B-2 轰炸机身后,是 10 架 F-22 战斗机组成的护航编队,是 KC-135、KC-46 加油机在空中编织的 “加油走廊”,还有预警机和电子战机组成的 “空中保姆团”。 这种 “前呼后拥” 的阵仗,与 B-2 宣传的 “隐身突防” 形成鲜明对比。若隐身性能真如宣称的那样无懈可击,何须如此兴师动众? 美军精心策划的打击效果,远远未达到预期。伊朗官方称,美军投掷的 14 枚 GBU-57 巨型钻地弹仅炸毁了福尔多核设施的出入口,深藏地下 90 米的离心机群毫发无损。 美国国防部内部文件也承认,此次行动顶多让伊朗核计划推迟数周。这种 “雷声大雨点小” 的结局,暴露出美军在高端武器实战效能上的严重脱节。价值 24 亿美元的轰炸机,竟连一座地下核设施都无法彻底摧毁。 B-2 机队的困境远不止于此,美军现役 19 架 B-2 中,平时保持战备状态的不过 6 至 7 架,其余长期在机库中等待维护。此次行动中,一架编号 “MYTEE 14” 的 B-2 因机械故障被迫降落在夏威夷,其机体还是 1994 年交付的老型号,2010 年曾因发动机起火严重受损。这种 “带病上阵” 的操作,让人不禁怀疑:美军的战略威慑力,是否正随着 B-2 机队的老化而逐渐流失? 更致命的是,B-2 的维护成本已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单架 B-2 每飞行 1 小时,需要 132 小时的地面维护,隐身涂层每隔 30 天需清洁一次,费用超过 10 万美元。 由于生产线早已关闭,许多零部件只能通过 “特殊渠道” 采购,价格飙升数倍。这种 “买得起用不起” 的困境,让 B-2 从 “战略利器” 沦为了 “昂贵的摆设”。 与 B-2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伊朗防空系统的升级。2024 年阅兵式上,伊朗展示的 “巴瓦尔 - 373” 防空系统,宣称可同时追踪 100 个空中目标,并具备拦截 F-35 等五代机的能力。 这种技术突破,迫使美军在行动中不得不依赖 F-22 的电子干扰和预警机的情报支持,间接印证了伊朗防御体系的有效性。 1999 年科索沃战争中,B-2 单机穿越南联盟防空网执行轰炸任务,凭借隐身优势如入无人之境。但 25 年后面对伊朗,美军却需要 125 架军机协同作战,这种战术倒退,折射出美军在面对现代化防空系统时的力不从心。 这场空袭的代价同样令人吃惊,仅 B-2 机队的出动成本就超过 1 亿美元,加上 14 枚 MOP 钻地弹(单价 2000 万美元)和 30 枚战斧导弹(单价 400 万美元),直接消耗高达 5 亿美元。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伊朗的报复行动可能引发中东局势失控,而美军为应对这种不确定性,未来将不得不投入更多资源用于防御,形成恶性循环。 那架滞留夏威夷的 B-2 被警车看守在停机坪上时,它不仅是一架故障的轰炸机,更是美军战略威慑力衰退的象征。或许真正失去信心的,不是那些被 B-2 轰鸣声吓到的人,而是那些曾相信 “美国军力不可挑战” 的人。 当技术神话被现实击碎,当高昂成本暴露战略困境,这场空袭留给世界的,不是恐惧,而是对一个超级大国衰落的深思。究竟是谁失去了信心?答案,或许就写在那架孤零零停在机场的 B-2 机身上。
一位美籍华人说:“自从美国用B2轰炸了伊朗之后,中国人彻底失去了信心”。但说真的
非常盘点中
2025-07-13 00:28:5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