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也不向中国低头!”一家日企6年前口出狂言,誓言哪怕赔光也绝不依赖中国,结果转头以1块钱的象征价将50%股份卖给长安,彻底告别中国市场,可到今天,它还挺得住吗? 主要信源:(每日经济新闻——“小车之王”要重返中国市场?官方称“暂无消息透露”,网友喊话:“吉姆尼引进来!”;封面新闻——重磅!铃木全面退出中国,长安汽车全盘接管长安铃木) 1952年日本铃木公司开始造车,从摩托车起步慢慢做到小汽车。 到了80年代,铃木想着把车卖到全世界去。 它造小型车很在行,靠着这本事很快在不少国家站住了脚,用了大概十五六年时间,全球一年就能卖出超过两百万辆小车,在小车这块市场占了老大一块地方。 就拿美国来说,铃木1985年把车卖到那边,一开始还挺顺当。 像雨燕、武士还有超级维特拉这些车,因为价格合适又好用,美国人挺爱买。 铃木还琢磨美国人的口味,造了些轿车和SUV,最风光那阵子,一年能在美国卖掉十六万辆。 这么大的生意做着,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铃木肯定不想错过。 进入中国后,铃木玩了个两手准备。 1998年跟昌河汽车搭伙,2002年又和长安汽车联手,在国内建了工厂自己造车。 奥拓、北斗星这些车,便宜皮实,特别适合城里人日常开,很快满大街都是,夸张点说路上跑十辆车就有五辆是铃木的。 因为和国内企业合作造车,铃木甚至被当成半个自己人,最火的时候在中国一年能卖掉二十二万台车。 可好景不长,中国老百姓口袋里钱多了,眼光也跟着变了。 铃木那些小车慢慢显得空间太小、开起来没劲、跑高速发飘、看路还费劲。 更要命的是,铃木好像没太当回事,还是守着它那些小车不放。 新车款等半天见不着,大家看来看去就那几样,新鲜劲儿一过就没意思了。 原本靠实惠攒下的名声慢慢就变了味儿,很多人开始觉得铃木这牌子有点土、有点廉价。 偏偏这时候中国自己人造的车越来越争气。 像比亚迪、一汽、长安这些牌子,车子做得越来越好,花样也多,把铃木甩开了一大截。 就算是便宜车,奇瑞、五菱做得一点都不比铃木差,价格还更狠。 挤在中间两头不靠的铃木,生意就一天比一天难做,眼看在中国快要混不下去了。 2018年9月,铃木撑不住了,宣布彻底退出中国市场,把长安铃木的股份全卖给了长安汽车。 听说走的时候他们高层还撂下狠话,说再也不会回中国卖车,这话放出来,不少老车主心里就更不是滋味了。 其实铃木栽跟头也不是头一回。 更早几年,它在美国市场就彻底玩砸过。 1988年,美国《消费者报告》杂志,给铃木的车做了安全测试。 结果报告说铃木好几款车开起来特别容易翻跟头,安全问题很大。 这消息一出来,买铃木车的人一下子少了好多,卖车的地方也跟着倒霉关门。 销量唰地掉下去快一半,铃木在美国好不容易攒下的好名声一夜之间就垮了。 后来有人说,《消费者报告》那主编以前问铃木要车开去拍照片,铃木没给,这事可能是故意报复抹黑。 铃木自己也咽不下这口气,把杂志告了,要赔六千万美元。 最后官司倒是和解了,但丢掉的市场份额再也找不回来了。 接着2008年又来了个金融危机,大家口袋里都没钱,更没人买便宜小车。 这下铃木实在撑不住,2012年彻底从美国撤了出来。 前后脚丢了中美两个世界最大市场,大家都以为铃木这下该完蛋了。 没想到它转头在印度又活了,而且活得还挺滋润。 其实1983年铃木就找上了印度最大的汽车厂马鲁蒂合资搞生产,不过那时候印度太穷,车子卖得也不好,一直没太大动静。 等从美国和中国的泥潭里拔出来,铃木卯足劲扑到印度市场上。 这回它学乖了,把工厂和研发部门直接搬到印度,在当地买零件请工人,成本一下子就压低了,车子卖得更便宜。 这种又便宜又好开的车正对印度普通老百姓的路子,很快就卖疯了。 印度路上跑的车每十辆就有四辆挂的是铃木的牌子,占了整个印度汽车市场的四成还多,直到现在还是印度最大的汽车公司。 铃木能在印度翻身,说到底就是想明白了自己能做什么。 印度刚开始发展,大多数人就想买台省钱实在的代步车,对车子大小啊、花里胡哨的功能啊没啥讲究。 铃木专做小车的本事正好配上了印度人的需求。 反过来看,美国中国这些国家的人不一样,日子好过了就想买大点的车,讲究牌子、讲究舒服、讲究面子,这就戳到了铃木的短处。 可问题是印度人也不会一直穷下去,等将来印度人也富起来,也要追求大的、舒服的车了,铃木还能不能坐稳印度老大的位置,那就得打上个问号了。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打死也不向中国低头!”一家日企6年前口出狂言,誓言哪怕赔光也绝不依赖中国,结果
雕塑艺术之魅力
2025-07-13 03:40:1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