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体验完理想i8后,和大家聊聊i8的一些真实体验|一、理想纯电的背景。

楷瑞看汽车啊 2025-07-13 08:32:41

深度体验完理想 i8 后,和大家聊聊 i8 的一些真实体验|

一、理想纯电的背景。

1、对于理想而言,之前有强化的增程标签,其次是第一款MEGA遇到的争议。作为理想首款纯电 i8 有着不一样的挑战。

MEGA 和 i 系列不同。理想 i 系列实际上是已经是内部一个独立的系列,MEGA 开始变成一个标签级的存在,定位更像奔驰 G-Class,所以有后续有 MEGA Home等版本的延伸,加了对坐旋转座椅,从目前销量和外界看,这次 Home 版的更新还是非常成功的。

而这些产品力的加持目前和 i 系列是没有关系,所以我们看到 MEGA 的更新理想会单独做“定制化”的开发,i 系列则不同。

2、那为什么理想要先推 i8?不推 i9 或者先 i6?

不推 i6 这个比较简单,纯电肯定需要向上再往下,参考Model X。其次是 i9,相比 i9,i8 会更面向大众化的市场,因为 i8 的价格区间是 30-40 万的区间,理想认为这个区间在 6 座中大型纯电 SUV 市场会更加主流。

而且我觉得从产品 SKU 差异性和“套娃”上看,纯电和增程在理想的不同产品上会有哪些不同?这个问题可能是最为关键的。

二、外观:体验 i8 后的五大印象标签。

5085 的车长,3050 的轴距,1740 的车高,如果你站在车边,有几个重点的标签化设计。

1、第一个标签是站在前轮的位置你会发现车头短,还带有俯冲。很多同学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没有前备厢。首先 i 系列的布局有 6 座和 5 座版的车型,对空间的理解也不同,也对前备厢的理解不同。

其次理想的同学有一个回答,就是“空间不会凭空消失”。

理想同学们认为如果还能做前备厢,那意味着对内部空间的释放还不够。空间不会无缘无故消失。i8 就是全面服务 6 座车型的空间,就是为了极致的舱内空间。当然理想不同车型,对空间的理解不同,i6 是另一个解。

2、第二标签就是车身姿态很低,如果身高比较高的同学甚至能够看到车顶。比如 i8 的高度就比 L8、L9 都下沉 60mm 左右。这也是很多人很难承认 SUV 的原因,因为它改变了很多 SUV 的固有习惯,后续我们会展开。

3、第三标签化就是纯平侧窗。这个大家看官图已经能看到,i8 已经改了尾部,会更强化双色车身设计,车窗以上全部黑化,特别是后视镜,也做了上壳体和后视镜柱的配色区分,

后视镜柱和车身同色,往上都做了黑化处理。好处就是当我们无论那个视角看,都能做到真实的悬浮车顶,同时也解决了车内视野的问题。

这里必须和大家多聊几句侧窗面积。和理想同学聊过一个数据,车窗最下沿的水切位置到最上沿,水切高度大概占整车车高的 67% 左右,占比越低也就意味着视野空间越大。

普通 SUV 都在 70% 以上。所以特别是第三排,基本上第一排的水切线贯穿到第三排。坐在第三排往外看,视野很宽,而且水切的平整度在车外看起来也非常整齐。

当然,当然,如果想要黑武士的同学们,可以等等全车黑化的版本,视觉冲击会更加强烈。

4、第四个标签化还有星环灯。i系列的星环效果和L系列为什么不同?

因为 i 系列的车头俯冲更快,和 L 系列又很大不同。其次这个星环灯在纯电上还有一层是风阻。如果大家贴近看,i 系列的星环灯带有凸起,是一个类似 3D 悬浮的效果,灯源不是嵌入式的,这是和 MEGA 最大的不同。其次抬升后刚好能对前挡的雨刮做遮挡,对风阻和 NVH 有优化作用。而在视觉效果上,环形灯是和前排车窗线完美贴合。

未来不同车型理想考虑环形灯的布局也不一样。

三、内饰风格,和 L 系列有哪些区别?

1、前排最明显是在主驾前方有一个独立的音响。

可以做一些场景交互,和头枕音响的区别是它出声音在驾驶者的前方,离得远一些。头枕音更像在身后发声。而且非常重要的细节就是这个音响外围有一个 AD 灯,是和车外的 AD 灯联动的。

2、其次变化最大还有出风口,这次理想第一次应用到电动出风口,就是没有再用手动了。产品同学说这个变化可以打开整个吹风的范围,电动出风口的面积比手动那种更大,目的是左右扫风过程中可以形成一个气帘,不会直接怼着某个范围吹。

3、内饰和之前一样也是继续配备前后遮阳帘,这次二排也上了遮阳帘,这个遮阳效果最直接。

4、后排屏 21.4 尺寸更大,坐在第二排甚至第三排,都觉得变化很明显。

试了一下各种防夹,轻碰基本就悬停或者回调,不需要太用力。虽然还是 LCD 屏但是这次理想的工程师强调一点,这次会把后排屏幕的显示做优化,做出了类 OLED 显示的细腻感,这点真实体验感知比较强,我真实看完问了工程同学才敢确定是 LCD 还是 OLED 屏,现实比较难分辨。

5、最后升级明显的是座椅。和 L 系列感觉最大的变化就是侧翼明显变大,坐上去感觉左右有被“抱住”的感觉。

其次是整个座椅型面的变化,坐垫和靠背的接触更大。有一个明显的感受是坐第二排有种下沉感后,明显感受到发泡比较厚有下沉空间,但是弹性比较好能够立刻包住你的皮肤,靠背也是一样,填充感和侧翼环抱感更强。

6、第三排这种感觉就弱一些,但说一个不太好的点。

i8 的顶棚没有标配绒顶外,第三排的车窗下沿和底部都是硬质材料,这点从第二排到第三排我觉得有点落差,看上去和摸上去的手感都比较一般。

7、但必须要和大家聊聊这层 Nappa 皮,如果用到皮的地方质感都比较好。

比如二三排座椅,非常柔,在坐垫来回蹭就感觉在一块非常柔又很光滑的平面上,没有任何糙涩感,不会不细腻或者带有摩擦感。比较好评是在冰箱的门面上又包了一层皮,估计产品经理考虑这种可能会容易踢到,或者是手触碰的敏感区,反而做了大面积的包边。

8、还有个细节就是通风座椅,这次第一二排座椅坐垫和靠背用了吹吸风的交替方式,不是单一的吸或者吹风,更像呼吸那种感觉,降温会更快一点,不过真实感受后区别不是很明显。

9、对了 i8 把 220 V 的借口放在了前排冰箱的正下方。

四、车内空间:“空间是不会凭空消失”。

这也是我比较担心的问题,在车长比较接近的情况下,车高更低 i8 的内部空间怎么布局?

先和大家说一个细节。

1、第二排门打开的时候整个门板的门洞非常大,门洞就是我们门打开后的开口,这次理想做了优化。

其次在我们车顶线条最顶点的位置,i8 把这里设计成刚好是二排门上下车的头部位置,也是发挥整个门洞的最高点,其次有i8的离地间隙优势,门洞有大,离地间隙又低,这种和传统 SUV 的体验完全不同,老人和小朋友都会比较方便。

2、在理想定义这台车型的时候就是会把 i8 内部空间用尽为目标。内部用了几个说法叫 “8大于等于9”、“3大于等于2”、“6大于5”。

意思就是用 i8 的外观尺寸,来做到 L9 的内部空间。

其次是 3 排的空间会大于或者等于其他主流车型的 2 排空间。 最后是 6 座的实用性又会大于 5 座的实用性。

我觉得这点没什么可评价对错,或者质疑真实性。因为理想在车还没造出来的时候做的定义,所以整车的设计、排布到结构都为了实现这个定义。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的短车头、长车尾、矮车身、直侧窗的设计,都是为了内部空间考虑。

3、真实乘坐空间上。

我的身高是 176cm,我第二排在两圈的腿部空间下,到第三排大概是一拳四指,这是一个第一二排驾驶位置以及第二排比较舒服的坐姿下的第三排表现。

4、座椅还有另一个细节点。就是二排座椅和三排排布是一个错位关系。

二排座椅不会宽到入侵第三排乘客的视线,所以三排乘客的视野很好,可以直接看到司机位和前挡的风景,不会遮挡。

另一个好处是第三排乘客的腿部,可以直接一只脚伸到过道,第三排同时坐两个成年男性可以一人伸一只。加上三排窗户和顶棚天窗的视野,三排乘坐总体评价看还很不错。

三排唯一的槽点可能还是三排的软包质感不强。

5、最后是后备厢。

这次纵深做到 560多mm,乐道 L90 是 540多mm。比乐道纵深更深,但和乐道的差异应该是后备箱的下沉空间,i8 的下沉空间并不大。

五、i8 的风阻、电池和能耗大家都聊的很多,就不多展开了。

但从目前我们真实实测的充电数据看,i8的补能和续航不是大家担心的,在 i8 交付的时候,整个 5C 的布局可以超过 3000 座。大家可能对这个数据不太敏感。

大家参考 MEGA 上市的时候,有多少座?也就 356 座,这是一个接近 10 倍的增长。也意味着大家高速上开 100 多公里就有一个理想的 5C 超充站。这个数据的增长非常恐怖...

理想i8 理想汽车

0 阅读:64
楷瑞看汽车啊

楷瑞看汽车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