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话“荔枝之变”】#羊晚快评# “世间珍果更无加,玉雪肌肤罩绛纱。一种天然好滋味,可怜生处是天涯。”明代文人丘浚这首《咏荔枝》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浓缩了荔枝佳果在中国历史中的文化重量。
把珍果拟人化是士人写作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段;而“可怜生处是天涯”,盖因丘浚是海南人,所谓天之涯海之角,可怜在此处大抵是可爱、珍贵之意。类似于“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
作为岭南佳果,荔枝以其营养丰富、口感细腻、甘甜多汁而备受人们的喜爱。谪贬岭南的苏东坡对荔枝之情有独钟尽人皆知。著名学者彭玉平在相关讲座中在荔枝和苏东坡之间建立了一种深邃而有趣的链接,他说这是第一等的果配第一等的人。荔枝作为一种水果,“世间珍果更无加”;苏东坡作为文学巨擘,“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我们认为这种链接是生动而恰当的。在这一人与果的链接中,荔枝绝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物的存在,而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象征。
作为文化符号、精神象征,荔枝还有另一层深刻的意蕴。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写道:“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这话通俗易懂,荔枝一旦离开本枝,很快就会色香味尽失。抚今追昔,我们不得不说,这一有关“荔枝之变”的告诫是如此形象而清晰:天下之难持者莫如本心,固守初心、防微杜渐,方能不被物惑、不以情移。
荔枝必须“不离本枝”才能保持新鲜,权力也必须“不离根本”才能保持纯洁。这段对荔枝保鲜期的精准描述,说出了一个深刻的廉政哲理:权力如同荔枝,一旦脱离其根本,便会腐坏变质。这个根本,于荔枝是生长的枝条,于权力则是服务的民众。廉洁从政、服务人民,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让权力永远扎根于人民这片沃土,这样的启示是《荔枝图序》对今人一种丰厚的馈赠。
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这也提醒广大党员干部,防腐拒变,必须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在权力“变味”初期就及时干预,小问题才不会变成大问题、小管涌才不会沦为大塌方,才不会导致“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的严重后果。
红鳞玉质的荔枝佳果,历来是文人骚客诗书画印中的常见题材,其不断叠加的丰富的文化意象穿越千年,成为连接古今的情感载体。草木有本心,倘若我们能从《荔枝图序》中真正汲取到廉洁从政的力量,那也算是和它完成了圆满的互文。([原创]羊城晚报评论员:林如敏;编辑:岑杰昌;审签:郑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