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不会因为个人意志而转移,凡是大事件,该来的总会来。意

漫步红尘之路 2025-07-13 17:54:23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不会因为个人意志而转移,凡是大事件,该来的总会来。意思就是,历史浩浩荡荡,个人力量虽有作用,但过于渺小。 但是,反观中国近代史,却发现一个反常的现象,那就是毛主席。很多人疑问,如果没有毛泽东,历史真的也会发展成今天这样吗? 对此,有两个观点,一是,历史的发展浩浩荡荡,即使没有毛泽东同志,也会有其他杰出的共产党人继续领导中国人民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这是历史的必然。 先把镜头拉到一九三五年的遵义,那间昏黄的小楼里,二十来个灰头土脸的汉子围着一张旧木桌。屋外枪声不断,屋里烟雾缭绕,空气里混着汗味、烟草味,还有一丝“再吵下去就散伙”的火药味。那时候没人知道这张桌子的决定会改变中国的走向,只知道再不换舵手,船就要撞礁。毛泽东被抬上前台,像是夜里突然被推上驾驶舱的替补船长,手里连一张完整海图都没有。 换成别人行不行?历史课本里常说“必然”,可真要把时间轴往回拨,你会发现偶然一串连,比电视剧还离谱。比如,假若那个雨夜送信的小战士脚底一滑,把遵义会议延期三天;又或者林彪脑袋一热,坚持另立中央;再或者张国焘的手枪走火,把局面打成一锅粥……哪一环掉链子,后面“农村包围城市”、“持久战”、“三大战役”都可能换剧本。历史不是高铁,更像乡间大巴,方向盘抖一抖,乘客就换一批。 有人搬出“时代造英雄”的老话,说没有张三也会有李四。听着挺唯物,可别忘了,李四也得恰好读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恰好能在井冈山跟土匪对黑话,恰好写得出《论持久战》这种让蒋介石拍桌子叫绝的小册子。能力、性格、运气、人脉,缺一块都凑不成那块拼图。就像打麻将,你缺个二条,牌堆里确实有,但抓不抓得到,得看命。 我爷爷是鲁西南的老交通员,晚年爱蹲在胡同口晒太阳。他总说:“没有毛主席,我们那帮土八路照样打,但打到哪一步不好说。也许多打十年,也许半路就被日本人赶回黄河以北。”他说这话时,眼睛望着远处,像在看一条没走完的路。我追问:“那到底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历史创造英雄?”老头咧嘴一笑:“就像蒸馒头,面是时代的,酵母是那个人。没面不行,没酵母也发不起来。” 再看隔壁的例子。列宁早死几年,苏联照样革命,可后面是托洛茨基还是斯大林,差别大了去了。托洛茨基主张世界革命不停步,斯大林搞“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结果一个被冰镐敲死,一个把红旗插上柏林。历史换个人,味道全变,就像同一块五花肉,红烧还是回锅,端上桌是两道菜。 回到中国。假设没有毛泽东,党内不是没有备选:王明能背马列原句,却连赣南话都听不懂;博古理论一套套,见了枪响先找桌子底;周恩来擅长组织,可长期在白区,没摸过农民的手。让他们去指挥四渡赤水、搞土改、写诗动员群众,画面太美不敢看。不是谁都能一边打仗一边写《沁园春·雪》,还能让重庆的文化人集体失眠。 更深一层,毛泽东把“农民”两个字从边缘拉到舞台中央。此前共产党人主要盯着工人,毛却在山沟沟里跟老乡算地租、分浮财,把千年沉默的大多数变成了主力军。换个人,可能继续走“城市暴动”的老路,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再来几遍,血流成河,却未必翻得了盘。历史的必然,需要一个人把它翻译成方言,喊进田间地头,才能变成千万人的自觉。 唯物史观没说谎,大趋势确实浩浩荡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迟早要独立,要工业化。可具体走哪条山道、拐哪个弯、死多少人、花多少年,却系于几个关键决定。就像长江注定要东流入海,可三峡截不截、截多高,却决定了上游是千年古镇还是百米水底。毛泽东就是那个在三峡摁按钮的人。 说到底,历史像一条脾气倔强的河,你丢块石头,它绕个弯继续流;可要是丢的是三峡大坝,它就改写了整个流域的生态。个人与时代,就是石头与河、酵母与面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却谁也不能独吞功劳。 写到这儿,耳边又响起爷爷那句话:“面是大家的,酵母是老天爷赏的。”至于老天爷为什么偏偏赏给中国这块酵母,恐怕得去问银河系的编剧,我们凡人只负责把馒头蒸熟,别让香味飘错方向。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63

猜你喜欢

漫步红尘之路

漫步红尘之路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