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比奥的“转向”其实并不令人意外,反而是美国政治中的典型策略调整。美国政客的本质是利益至上,而非单纯的仇恨驱动。卢比奥从一名反华的政治人物转变为中美沟通的关键人物,这种转变,实际上是美国政治“进阶”的一部分。 像基辛格一样,卢比奥年轻时通过强烈的反华立场吸引选民,特别是在右翼选民中获得了支持。当时,反华是最具“性价比”的政治投资。通过这种立场,他获得了选票和党内支持。但现在,卢比奥已经坐上了国务卿的位置,面对的不是愤怒的选民,而是全球性的挑战和美国自身的战略需求:中东局势不稳,欧洲疲弱,东亚压力增大,财政困境日益严重,供应链也面临风险。在这种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局势下,单纯的冷战思维和对中国的敌视,只会让美国的根基受到威胁。 卢比奥的转变,不是背离自己,而是根据美国的全球战略需求进行调整。他现在讨论中国问题,并不是为了选票,而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这种转变本质上体现了美国政客的核心逻辑:政治是为了利益的交换,而不是为了报复和仇恨。 然而,卢比奥并未变得完全亲中。他依然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可以批评中国的人权问题,可以进行外交对抗,但始终不触碰那条“红线”——不与中国的血缘仇恨捆绑。美国政客知道,外交中的“泼脏水”可以洗净,而“血海仇恨”则可能会在民族记忆中永远存在。对于卢比奥来说,最害怕的不是被批评“变脸”,而是被铭记为触发深仇的“那个人”。 这种“避血”的本能,实际上是中国崛起的体现。美国已经不得不考虑与中国的关系成本,因为中国的崛起让美国不得不“讲理”——这种“讲理”并非是美国突然改变了立场,而是中国已经强大到让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与中国的互动。 因此,卢比奥的转变更像是一种战略性调整,而非美国的根本性改变。美国的全球战略形势迫使他们不得不与中国进行更为理性的接触,而不是单纯地以冷战思维对待中国。然而,是否真正会有根本性的变化,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
卢比奥的“转向”其实并不令人意外,反而是美国政治中的典型策略调整。美国政客的本质
跟我聊国际
2025-07-14 09:01:29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