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开国少将甘祖昌态度坚决的向总政治部提出申请:“我脑袋受过伤,不适合当官,我想回到老家当农民”,最终中央同意了他的请求,只是没想到后来给中央带来不小的惊喜。 甘祖昌1905年出生在江西莲花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靠种地勉强糊口。他6岁时,靠舅舅资助才进了村里的私塾,可没读一年,家里实在掏不出学费,只好辍学。之后,他跟着父母下地干活,挑水、砍柴,还去萍乡当挑夫,赚点小钱贴补家用。小小年纪,他就尝遍了生活的苦,深知农民的艰难,这也让他对改变命运有了渴望。 1926年,革命的火种烧到莲花县,甘祖昌加入了当地的农民协会,开始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1927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投身中国工农红军,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他参加了井冈山斗争,跟着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路上,粮食紧缺,他作为后勤人员,常常带着队伍挨家挨户换粮食,饿着肚子也要保证部队吃饱。1934年的一场战斗中,敌人的炮弹在他附近炸开,碎片击中头部,他当场昏迷,醒来后头痛得像针扎,耳朵也嗡嗡作响。 抗日战争期间,甘祖昌在八路军第三五九旅负责后勤,保障部队的粮食和弹药供应。解放战争中,他担任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后勤部长,组织物资运输,支援前线作战。他的工作从不显眼,却总能让战士们吃上饭、打好仗。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派往新疆,担任军区后勤部部长。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可就在事业巅峰时,1952年的一场车祸让他身受重伤,脑震荡的后遗症让他头痛难忍,身体每况愈下。 1957年,甘祖昌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多年的伤病,尤其是那次车祸带来的脑震荡,让他常常头痛欲裂,工作力不从心。他觉得自己占着高位却干不了大事,愧对国家和牺牲的战友。于是,他提笔给总政治部写信,请求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的职务,回到江西老家当农民。他的信写得直截了当,字里透着倔强,说自己脑子不好使了,当不了官,只想回家种地,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组织上接到信,先是吃了一惊。领导找他谈话,劝他身体不好可以休养,不必回乡。可甘祖昌态度坚决,说自己不是要偷懒,而是想换个方式为人民出力。几番沟通后,中央终于在1957年8月批准了他的请求。他带着妻子龚全珍和一大家子人,收拾行囊准备回乡。全家十四口人,只带了三个旧箱子,却装了八只木笼子,里面是新疆的鸡鸭鹅等良种牲畜。他盘算着,回家后要带着乡亲们搞养殖,改善生活。 从新疆到江西,数千公里的路程,火车颠簸了好几天。甘祖昌为了省钱,选了最便宜的硬座车厢,一家人挤在一起,箱子和笼子堆在脚边。他一路上都在琢磨,回到莲花县后,村里缺水缺电,粮食产量低,怎么才能帮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他的决定让很多人不解:一个少将,放着好日子不过,偏要回穷乡僻壤吃苦。可他心里清楚,这条路是他自己的选择。 回到莲花县沿背村,甘祖昌发现家乡还是那么穷,田里积水严重,每亩地粮食产量只有百来斤。他二话不说,带着村民挖沟排水,清理淤泥,改良土壤。第二年,稻田的收成翻了一倍,村民们高兴得逢人就夸“老甘有办法”。他又发现村里缺水,灌溉全靠老天爷。他组织大家挑着扁担、扛着锄头,在山沟里挖了一座水库。工程完工后,清澈的水流进田里,庄稼长得更壮了,粮食产量又上了一个台阶。 甘祖昌不满足于此。他听说城里用上了电灯,就跑去联系技术员,筹建了一个小型水电站。一个月后,电线拉进了村,家家户户的灯泡亮了起来,孩子们晚上能借着灯光读书,老人们也不用摸黑点煤油灯了。他还带着村民修了十多座桥,把泥泞不堪的乡间小路变成了平坦大道,方便了大家出行和运货。这些年,他几乎没歇过一天,总是和村民一起干活,汗水湿透了衣裳。 可多年的劳累让他的旧伤复发,头痛越来越严重,腿脚也开始发软。1986年,他病倒了,住进了医院。领导来看他,见他住的房子破旧不堪,提出给他盖新房,他却谢绝了,说钱该用在村里的建设上。病情恶化很快,他多次昏迷,医生全力抢救,他醒来时只虚弱地说了一句别浪费药。1986年3月28日,甘祖昌去世,享年81岁。他留下的遗物只有几件旧衣服和三枚裹在红布里的勋章。乡亲们送他时泪流满面,称他为“农民将军”。他的事迹传开后,中央也为他回乡后的贡献感到欣慰。
1957年,开国少将甘祖昌态度坚决的向总政治部提出申请:“我脑袋受过伤,不适合当
平原隐者吖
2025-07-14 11:11:22
0
阅读: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