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不太同意汽车正在迅速向快消品转型。
明显实在反讽! 就是在讽刺小米YU7的8G3芯片。她可没真觉得汽车要成为快消品。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今年的乘用车市场均价约17万元。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全国的年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约为3.4万元。
也就是说一个刚好处于50%收入水平的三口之家,买一辆处于中间价位的车,需要一个人5年的可支配收入。
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到,汽车还是一件复杂、昂贵的商品,价格其实反映了商品所凝结的劳动时间,5年可支配收入的数字,明显还不具备成为快消品的可能。
人类的生产制造效率,短期内根本不足以让汽车成为快消品。
这些年,国内汽车的实际寿命增长迅速,这是市场的倒逼。只要低价,不要耐久根本就是作茧自缚。
实际上在20年前,第一批自主品牌依靠低价占领市场后,就尝到了苦果。当年第一批自主品牌汽车在品控、耐久性上的问题其实很严重。
舅舅是第一批奇瑞QQ的车主,那时候他也是30多的年纪,对新鲜事物接受程度非常高。奇瑞发布了QQ之后,很快就买了一辆,开了三年多。
2008年初因为无法忍受频繁故障,把QQ扔在路边,跑到南通买了一辆丰田皇冠。一直开到现在,已经40多万公里,几乎零故障。
因为丰田的可靠性很好,后来家里又购入了雷克萨斯ES300H。也因此对自主品牌丧失了信心,你可以说现在的他很保守,但这种保守都是来自年轻时的伤痛,伤痛后的自我保护。
当年的第一代奇瑞QQ真的就成了快消品,因为其品质很难长期使用下去。奇瑞品牌因为低价,在那几年非常畅销,后来也因为早期车型的耐久性问题在几年后爆发,口碑一落千丈。
后来自主汽车快速发展,耐久性在这几年提升非常明显,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吉利帝豪,可以说是其出色的可靠性、耐久性才成就了后来吉利的爆发。
再看看汽车发展早一百年的北美,实际上北美的收入/车价比中国目前还低,可以用更短的劳动时间换取新车,汽车也并没有变成快消品。反而因为北美的人工比较昂贵,所以修车成了一件高成本的开销,于是可靠性、耐久性好的车型二手保值率就非常好,也促进了销量。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人工费用也会逐步向北美靠近,国内的维修成本也会水涨船高。但凡现在不注重汽车的耐久性、可靠性。品牌很快就会被售后问题打击。车企非常有必要平衡好当下的成本和可靠性、耐久性,才能获得长期的发展。
小米YU7使用8G3是消费级芯片,在芯片制造商的验证必然不如车规级芯片严格。但并不代表车企没有去严格验证,小米在发布会上明确说了其验证结果。
车企为了芯片性能,替代芯片厂商完成了可靠性、耐久性的验证工作。
我也订了一辆“消费级芯片”的车,等我提车了,长期用下来再看看。
汽车正在变成快消品
天哥
汽车是快消品,你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