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5月,一批约八百人的国军战俘队伍被押送前往洛阳,在路上要走四天。 1944年5月,洛阳保卫战是抗战中一场硬仗。国军1.8万人在无援兵、无补给的情况下,对抗5万日军,守了21天。城破那天,满地是血和残肢,日军长驱直入,洛阳彻底丢了。这场仗打得惨,国军将士拼到弹尽粮绝,连手榴弹都靠老百姓搬运补给。战俘就是这场仗的幸存者,大多来自第15军64师、65师和第14军94师。他们不是什么大人物,很多人是河南本地的农民,扛过锄头又扛枪,训练没多久就上了战场。打到最后,活下来的却成了日军的俘虏。 这场仗的指挥官里,武庭麟和张世光是关键人物。武庭麟是第15军军长,河南伊川人,从小家里穷,当过兵痞子,后来一步步爬到军长。洛阳保卫战里,他带着部队死守,亲自布置防线,还拒绝了日军的投降喊话,手下都说他人硬脾气硬。不过,他也有毛病,任人唯亲,剿匪时手段狠,口碑两极分化。张世光呢,黄埔四期毕业,第94师师长,年轻有冲劲,在洛阳东关和日军死磕,最后带300多人突围出去。这俩人,一个老派硬汉,一个新派军官,带着这帮兵拼了命,可惜没守住。 这800多人的战俘队伍,成分挺杂。他们大多是洛阳保卫战和豫中会战打散的兵,年纪从18到40岁不等。有的才入伍几个月,有的打了好几年仗。第15军64师、65师的兵占了不少,还有第14军94师的残部。很多人是河南本地人,也有外省来的,家里种地出身,文化不高,扛枪是为了活命。他们在战场上见识过炮火,挨过子弹,好不容易活下来,却没逃过被俘的命。这些人里,有连长级别的小军官,也有普通大头兵,唯一的共同点是:他们都落在了日军手里。 从郑州附近到洛阳西工集中营,140公里,四天走完。1944年5月,河南天气不冷不热,白天26°C左右,晚上15°C,可对这帮战俘来说,啥都不好受。第一天,从郑州郊外出发,路上全是土道,尘土呛人,他们穿着破军服,不少人连鞋都没了,脚磨出血泡。第二天,走到个小镇,日军扔点硬邦邦的干粮,水是从臭水沟里舀的,伤兵走不动就被扔路边。第三天,进了山路,路更烂,碎石子扎脚,脱水的、高烧的,倒下就没声了。第四天,到了洛阳城外,满眼是炸毁的村庄,最后被塞进西工集中营。这一路,没吃的没喝的,伤口没人管,几十人死在半道上,想跑的直接被枪崩,惨得没法说。 到了洛阳西工集中营,日子更不是人过的。原来的吴佩孚兵营被改成关战俘的地方,100多人挤一间屋,没被褥,臭气熏天。日军给的吃的就几粒生玉米或者小麦,饿得人眼发花。伤口化脓没人治,感染死的到处是。据说500多人没熬过去,死因不是饿死就是被打死。日军把他们当牲口使唤,逼着修铁路、挖工事,每天搬石头扛木头,累倒了就扔一边不管。八个月下来,铁路沿线死了一万多人,尸骨都没人收。后来有些人被拉到日本做苦役,活下来的没几个。 武庭麟呢,洛阳丢了后带着2100人突围出去,后来还当了整编第15师师长。可惜1947年在河南被解放军俘虏,1952年在洛阳被枪决,落了个没人收尸的下场。张世光突围后活下来,带着300多人跑了出去,后来去了台湾,当过金门防卫副司令,1980年病死,结局算好的。那些普通战俘,有的撑到1945年日本投降被放出来,可多年折磨身体早垮了,回家没多久就死了;还有些人加入解放战争接着打,命硬得不行。 这800人走过的四天路,是抗战里最苦的一面缩影。洛阳保卫战没赢,但那1.8万将士的血没白流,拖住了日军,给其他战场争取了时间。战俘们的命贱如草,可他们的忍耐和牺牲,也是抗战胜利的一块砖。想想那时候,普通人被逼着上战场,活下来又被虐成这样,和平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这段事告诉咱们,战争没赢家,活下来的人也不好过,珍惜现在吧。
1944年5月,一批约八百人的国军战俘队伍被押送前往洛阳,在路上要走四天。 1
小史论过去
2025-07-14 15:53: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