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一名解放军战士在乘车回部队的途中,劝司机不要停下加油,但司机执意停下加油,结果车子瞬间起火,车上的乘客陷入了危险境地。 1995年春天,梁强探亲期满,踏上归队旅程。他坐上的那辆常压燃气车,是当时四川地区常见的一种公交工具,顶部装有大号气囊,车体以天然气为主要动力。 行至邓关镇时,车辆中途抛锚,司机发现气用完了,便决定临时加油,打算用汽油代替燃料继续行驶。他找出一段废旧汽车内胎作为油囊,准备装汽油灌入化油器中。 梁强察觉不对,立即出言劝阻,指出这种临时改装方式极易引发危险,尤其是汽油挥发与回火极易导致爆燃。 司机并未理会,声称这是常规操作。售票员已经去加油站提回了半袋汽油,司机继续操作,梁强再一次提醒,但对方依旧不以为然。 就在司机拧开阀门点火的瞬间,汽油沿管线回流进入化油器,火星随即点燃内胎,车厢内顿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乘客开始尖叫,拥挤在狭小空间中争相逃生。火势迅速蔓延,车门处已被堵死,无数生命危在旦夕。 此刻,梁强没有退缩。他迎着烈焰冲了上去,一把抱起正在燃烧的内胎,逆着人群往车尾跑去。他用尽全力踹碎车尾玻璃,纵身跃下,将火源扔向远处空地。 烈火瞬间将汽油泼洒的他包裹,地面上,他在火焰中翻滚,试图熄灭燃烧的衣物与皮肤。现场群众反应过来后,纷纷提水、撒沙扑火,才终于熄灭了他身上的火焰。 梁强倒在地上,浑身焦黑,已经失去了意识。乘客全部安全撤离,无一伤亡。人们惊讶而感动,纷纷围着他高呼“救命恩人”。 有人抬来了附近一辆货车,将他紧急送往县医院救治。医院的医生看到梁强的烧伤程度后震惊不已:全身85%烧伤,其中60%为三度烧伤,手部、脸部、呼吸道、关节处情况极其严重。 医院立即上报,地方政府与军区迅速启动紧急抢救机制,三日内多次病危通知发出,梁强在昏迷69小时后才被从鬼门关拉回来。 他被转送至重庆继续治疗,全国烧伤专家被紧急调派,手术接连不断。从头到脚,梁强的身体几乎成了植皮训练范本,两年内接受了40多次手术,身上的植皮块超过6000片。 由于烧伤严重,许多手术需要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指骨需用钢钉固定,坏死组织被一层层剔除。他咬紧牙关,默默忍受,每一次换药都如凌迟般疼痛,却从未发出过哀嚎。 在这段漫长而痛苦的时间里,还有一个人默默守护着他。那是苏静,他的初中同学、恋人。两人自少年起便心意相通,从未间断联系。 得知梁强受重伤后,苏静立刻赶往医院,日夜陪伴。起初梁强拒绝见她,一是担心自己如同“怪物”的外貌吓到她,二是不愿拖累她的一生。他对苏静冷言冷语,甚至故意将她带来的鲜花扔进垃圾桶。 苏静看穿了他的用意,毫不动摇地守护在病床前。她告诉身边人,她不是因为一时冲动,而是认定了这个人。无论梁强是英雄,还是伤残者,她都不会离开。这一份坚守,最终感动了梁强,也打动了部队战友。两人于1997年7月登记结婚,三个月后举行婚礼,正式携手步入婚姻。 出院后的梁强并未选择退役,而是申请回到部队。组织原想安排他一个安稳的岗位,他却坚持重返训练一线,担任炮兵排长。虽然身体残疾,行动不便,他依然与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用实际行动赢得尊重。训练中他流血流汗,手指曾多次被拉断,缝合后继续训练。他带领的排成为标兵排,新兵们以他为榜样。 梁强还不满足于此,他报读干部管理学院,在职完成本科学历,考取计算机二级证书,自费购置电脑,带出30多名骨干和200余名技术新人。他的事迹被整理成教材,在全军广泛宣讲。他也走入高校、乡镇、机关单位,进行了300多场报告会。他的声音沙哑,但句句有力。 1999年,女儿梁益嘉出生。苏静独自承担育儿重担,既当母亲也当护工。女儿长大后好奇父亲脸上的伤疤,母亲告诉她,那是爸爸用命换来的“军功章”。女儿骄傲地在同学面前说:“我爸爸是英雄”。这句话让梁强泪目,那些年付出的疼痛与牺牲,在这一刻有了最温情的回应。 多年过去,梁强荣立二等功两次,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自强模范等多项荣誉。他将自己的工资拿出十万元,捐助贫困学生、孤寡老人和受灾群众。他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曾被誉为“和平年代的钢铁战士”。 如今的梁强依旧在岗位上发光发热。那些当年被他救下的乘客每年依旧前来探望。有人说他是传奇,但他总是淡淡一笑,说那日的选择,只是军人的职责。
这是解放军400米障碍中的2米深坑,我97年当兵入伍,三个月新兵训练刚开始就训这
【109评论】【3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