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年,和珅临死前,皇帝问他:“你贪了朝廷这么多银子,难道花得完吗?”没想到

桃花林里诗 2025-07-14 18:41:38

1799年,和珅临死前,皇帝问他:“你贪了朝廷这么多银子,难道花得完吗?”没想到,和珅只回了一句话,就让皇帝当场愣住了。 1799年正月,北京城刑部大牢深处,和珅蜷在草堆上,曾经油光水滑的绸缎官服早换成了又脏又破的囚衣,头发乱糟糟地粘在脸上。牢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嘉庆皇帝带着几个侍卫走进来,脸色沉得像块冰。 “和珅,”皇帝开口,声音里带着压不住的火气,“查抄你家时,搜出的金子有五百八十万两,银子近千万两,还有几十座当铺、几百顷地……这么多钱,你一个人能花得完?” 和珅慢慢抬起头,浑浊的眼睛盯着嘉庆,咳了两声,声音嘶哑却清楚:“万岁爷,这些钱,奴才哪敢自己花?先皇喜欢排场,六下江南、修圆明园,哪样不要钱?要是从国库里拿,史书上就得写他是昏君。这些钱,都是替先皇攒的啊。” 嘉庆听完,脚像钉在原地,半天没说出话来。他本来以为和珅会哭着求饶,或是狡辩自己没贪,万万没想到,对方一句话就把矛头指向了刚去世的乾隆——他的亲爹。 要知道,和珅能爬那么高,全靠乾隆宠着。早年他只是个普通侍卫,因为记性好、会来事,被乾隆看中,一路升到军机大臣。 那时候乾隆年纪大了,喜欢听好话,更爱讲排场,可国库早就被他几次下江南折腾得没多少余钱了。 和珅眼珠一转,想出个“议罪银”的法子:让犯了错的官员交钱赎罪,这些钱名义上补国库,实际上大多进了乾隆的私人小金库。 地方官为了凑钱,只能变本加厉地搜刮百姓,而和珅自己也借着管这事的便利,偷偷截流了不少。 就说乾隆六下江南吧,表面上看没花国库多少钱,实际上沿途官员送的礼、和珅弄来的“议罪银”,加起来比国库一年的收入还多。 和珅家里那些金山银山,不少都是这么攒下来的。他甚至还帮乾隆搞过鸦片生意,跟外国商人偷偷交易,光一年就赚了两千万两白银,这些钱明面上是和珅的,其实大半都成了乾隆修园子、办宴席的开销。 乾隆刚死没几天,嘉庆就急着把和珅抓了。抄家那天,官兵从和珅府里抬出一箱箱金银珠宝,光是珍珠手串就有两百多串,大颗的东珠比皇帝帽子上的还大。 老百姓都在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可嘉庆心里清楚,这些钱里,不少都沾着他爹的影子。 和珅那句话,像一把刀子,划开了“康乾盛世”的漂亮外衣。乾隆晚年总说自己是“十全老人”,可背后的奢靡,全靠和珅用不干净的手段撑着。和珅不过是个跑腿的,真正花钱的、默许这一切的,是坐在龙椅上的乾隆。 后来,嘉庆还是赐了和珅一条白绫。但抄来的那些钱,除了填国库的窟窿,剩下的也没怎么整治官场。 那些跟着和珅捞钱的官员,换个地方照样当官;那些让官员能随便捞钱的规矩,也没改多少。 就像老百姓说的,杀了一个和珅,还有无数个“小和珅”藏在官场里。 三百年过去,再看和珅的故事,还是让人心里发沉。他那句“替先皇攒的”,说到底是在说:权力要是没个规矩管着,皇帝想花钱,底下人就敢贪;就算杀了一个贪的,只要根子上的规矩不改,总会有下一个。 信息来源:《清朝历史》,张宏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0 阅读:9
桃花林里诗

桃花林里诗

桃花林里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