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啥不想办下届奥运会?这三点说到心坎里了。 最近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又来中国 “推销” 奥运会了,可咱们这边的反应明显和 2008 年不一样。2008 年那会儿,申办北京奥运会成功的消息一出来,全国上下都沸腾了,街头巷尾挂满了彩旗,人们脸上都带着一股子骄傲和期待,好像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儿,要把这场盛会办得漂漂亮亮,让世界看看中国的模样。可现在,大家提起申办奥运会,更多的是冷静和权衡,不再是当年那种无条件的狂热了。 这背后,最绕不开的就是钱的问题。办奥运会从来都不是一笔小开销,早年可能还有国家能靠着拉赞助、卖门票挣点差价,可这些年奥运会的排场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就拿场馆建设来说,为了达到奥运级别的标准,光是选址、设计就得花上不少功夫,更别说建材、施工、监理这些实打实的投入了。而且不只是比赛场馆,周边的交通也得跟上,地铁要延长线路,公交要增加班次,高速公路可能还得新建或者拓宽,这些配套工程加起来,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咱们国家虽然经济底子厚实,但也得算好每一笔账。现在国内还有不少地方需要发展,乡村振兴要投钱,科技创新要砸钱,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孩子们的教育资源,哪一样都离不开资金支持。如果把大笔资金都砸到奥运会上,短期内看着热闹,可长远来看,可能会影响到更关乎民生的投入,这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再说说场馆的后续利用,这几乎是所有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都会头疼的问题。为了满足不同项目的需求,奥运场馆往往设计得非常专业,比如田径场的跑道材质、游泳馆的水温控制、体操馆的器械规格,都是按最高标准来的。可赛事一结束,这些场馆的 “专业性” 就成了短板。总不能天天在奥运级别的游泳馆里教小朋友玩水吧?也不能让专业的体操馆空着吃灰。有些国家的奥运场馆,赛后没几年就荒废了,屋顶漏水没人修,草坪上长满了杂草,甚至成了流浪汉的聚集地,当初花巨资建起来的设施,最后成了城市的 “负担”。 要是再办一届奥运会,势必要新建一批场馆,这些场馆建在哪里、赛后怎么用,都得提前想好。万一规划不当,很可能重蹈其他国家的覆辙,变成 “鸡肋”,既浪费了资源,又占着地方,想想都觉得棘手。 还有民众的心态变化,这也是不能忽视的一点。2008 年的时候,咱们国家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迫切需要一个机会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进步和活力,奥运会就像一个 “窗口”,让我们能大方地亮出自己的成绩单。那时候,老百姓觉得能参与到奥运会中,哪怕只是当志愿者、看一场比赛,都是一种光荣。可现在不一样了,这些年咱们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际地位越来越高,早就不需要靠一场奥运会来证明自己了。 老百姓现在更关心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办奥运会期间,为了保障赛事顺利进行,可能会有限行、封路、安检升级等措施,虽然是暂时的,但多少会影响到日常出行和工作。 而且现在体育赛事越来越多,世界杯、欧洲杯、亚运会、全运会,各种比赛看得人眼花缭乱,奥运会的 “稀缺感” 早就没了。以前觉得能在家门口看奥运是 “奢侈”,现在打开电视就能看全球直播,去现场的欲望也没那么强烈了。 国际奥委会一直希望有影响力的大国能多承担一些责任,中国作为体育大国,自然也是他们重点 “争取” 的对象。但咱们有自己的节奏和考量,不是不愿意为世界体育事业做贡献,而是得找到更合适的方式。比如多举办一些单项体育赛事,既能推动相关项目的发展,又不用投入那么多资源;或者在体育器材援助、运动员培养等方面多下功夫,这些可能比硬着头皮办一届奥运会更有意义。 说到底,举办奥运会是件大事,得综合考虑经济实力、社会需求、民众意愿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咱们现在对申办奥运会保持谨慎,不是 “退缩”,而是更理性、更务实的选择。毕竟,真正的强大,不在于办了多少场盛会,而在于能不能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能不能在发展自己的同时,用更从容的姿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去。面对巴赫的 “推销”,咱们慢慢来,想清楚了再做决定,这才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世界体育负责的态度。
国际奥委会,想在亚洲寻找一个举办下下一届奥运会的国家。如果说让中国举办,我觉得不
【7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