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国学大师钱穆,61岁时三婚迎娶27岁胡美琦。新婚夜,他盯着如花似玉的娇妻,突然间想起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妻子和5个孩子,不禁流下了眼泪。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6年的香港,一场婚礼办得非常简陋,61岁的国学大师钱穆,娶了二十七岁的学生胡美琦。 这本该是段佳话,可谁知新婚之夜,面对娇妻,钱穆却毫无预兆地落了泪。 是新娘不够好吗?不,恰恰相反,胡美琦聪慧体贴,是他晚年最好的归宿,那这泪又是为何而来? 要读懂这滴泪,就得看懂他这个人,看懂他前半生还不清的那些“债”...... 钱穆的出身不错,江苏无锡的书香门第,据说祖上能追溯到吴越国王室,他从小就显露出读书的天分,九岁能背整本《三国演义》。 可好日子没过几天,父亲就去世了,几年后伯父也走了,家道彻底中落,后来的他虽然考上过常州府中学堂,也去过南京钟英中学,但武昌起义一声枪响,学校停课,他的求学路也就此中断。 从此,他只能一边在乡下当老师糊口,一边夜里挑灯自学,没老师,没同学,全凭一股韧劲。 直到1930年,这块璞玉终于被顾颉刚看在眼里,一封推荐信把他送进了燕京大学的讲台,五年后,一本《先秦诸子系年》让他名满天下,钱宾四先生,成了。 学术上风生水起,可他的个人生活,却总被时代的大浪拍得七零八落。 他的第一任妻子邹氏,是典型的江南传统女子,温柔贤惠,可惜,1929年,她因难产母子双亡,同一年,他的大哥也去世了,接连的打击,让钱穆对生命的脆弱有了切肤之痛。 不久,他遇到了第二任妻子张一贯,张一贯与邹氏截然不同,她毕业于苏州女子师范,是一位新女性,还担任过小学校长,思想颇为独立。 后来的两人1932年结婚,生了三儿两女,日子一度美满,那时的张一贯既能操持家务,又能有自己的工作,给了钱穆极大的支持,让他能一头扎进学问里。 可到了1937年,抗战爆发,为了延续文脉,钱穆选择南下,在西南联大等校继续教书,而张一贯则独自带着五个年幼的孩子留守苏州。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女人拉扯五个孩子有多难,不难想象,为了保护孩子,她甚至得刻意减少与身在“海外”的钱穆的联系。 从那时开始,钱穆成了为国学奔走的大学者,而张一贯则成了在战乱中求生的单身母亲,直到1980年,钱穆才在香港见到大儿子钱拙,从儿子口中,他才拼凑出妻子那些年不为人知的艰辛。 后来也正是在这颠沛流离中,钱穆遇到了将陪他走完余生的胡美琦。 1952年,钱穆在台北讲学时,礼堂屋顶塌了,他头部受伤,当时还是他学生的胡美琦,主动到医院照料。 一个才学深厚,一个温柔体贴,所以两人日久生情再自然不过,尽管年龄悬殊,他们还是决定在一起。 于是,便有了1956年香港出租屋里那场简单的婚礼,门上贴着红双喜,桌上几样小菜,朋友们道贺后散去。 屋里只剩他们两人,面对眼前这个将陪伴自己后半生的年轻女子,钱穆心中五味杂陈。 眼前的胡美琦,是未来的依靠;可脑海里的张一贯和五个孩子,却是他还不起的旧账,自己在这里另结良缘,而他们远在大陆,过得好不好?这份愧疚、牵挂与无奈交织在一起,让他这个饱经风霜的六旬老人,再也绷不住,泪洒新婚之夜。 但婚后的生活,胡美琦用行动证明了钱穆没有选错人,她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成了他生活和学术上最得力的助手。 到了1967年,夫妇俩移居台湾,住在素书楼。钱穆晚年身体每况愈下,先是胃病,后又因青光眼几近失明。 于是胡美琦辞去工作,成了丈夫的“眼睛”,为他读书、整理资料、记录口述,钱穆晚年的《中国学术思想史》等多部煌煌巨著,可以说,有一半的功劳属于胡美琦。 直到1990年,钱穆在台北去世,享年九十五岁,而胡美琦则将余生全部用来整理和推广他的学术成果,奔走于两岸三地,延续着丈夫的薪火。 2012年,她也病逝了,按照遗愿,子女将她与钱穆合葬于无锡太湖边,这对忘年夫妻,最终得以“同穴”相守。 钱穆的一生,是为中华文化续命的一生,邹氏的早逝,张一贯的离散,胡美琦的相守,三位女性串起了他私人情感的脉络。 而那滴新婚之夜的泪水,或许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剖白:它不仅是对前尘往事的愧疚,也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身不由己的知识分子,对家与国、责任与选择的沉重回应。 一个为文化“鞠躬尽瘁”的大师,和一个对家庭有所亏欠的丈夫,哪个才是更真实的他?或许,这滴泪里,就藏着全部的答案。 【信源】大学者钱穆的乱世情缘:花甲之年娶27岁胡美琦——中国新闻网
1948年,涂孝文叛变后,供出了李青林,李青林被捕后,死不承认自己党员的身份,特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