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28岁的竺可桢博士毕业,被女校长堵在家里。对方语出惊人:“你娶我妹妹

谦与谦寻 2025-07-14 23:44:21

1918年,28岁的竺可桢博士毕业,被女校长堵在家里。对方语出惊人:“你娶我妹妹,不然不准走!”20年后,竺可桢想起来,忍不住抱着妻子嚎啕大哭。 1938年,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身为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正带领着全校师生在战火中艰难西迁,一路颠沛,抵达江西泰和。 就在他为勘察下一站迁校地址而奔波于桂林之时,一封夫人患痢疾的电报,将他从繁忙的公务中猛然拽回了现实。 他心急如焚地赶路,在浙大长堤上见到了前来等候的大女儿竺梅。女儿一句妈妈的病好些了,让他稍稍松了口气。可紧接着,女儿又说:“弟弟衡没了。” 竺可桢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他强忍着丧子之痛冲回家,看到的却是病卧在床,已然垂危的妻子张侠魂。战争年代,最寻常的痢疾,因缺医少药,成了吞噬生命的恶魔。 半个月之内,先失爱子,再见病妻,这个为中国近代科学撑起一片天的男人,此刻只是一个心碎的丈夫和父亲。 他衣不解带地守护在床前,乞求奇迹,可终究无力回天。8月3日,张侠魂撒手人寰。 后来,当年的红娘张默君前来探望,看着悲痛欲绝的竺可桢,她自己也悲从中来。竺可桢望着她,二十年前那场近乎绑架的婚约,连同这二十年来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 他再也控制不住,抱着前来安慰的续弦妻子陈汲,嚎啕大哭。他哭的是那段再也回不去的时光,是那个永远离开了他的人。 那场被旁人津津乐道的包办婚姻,究竟是怎样一番光景? 张侠魂绝非养在深闺的寻常女子。她的父亲张通典是同盟会元老,母亲何承徽更是通今博古,被誉为海内女师。在这样的家庭长大,张侠魂的骨子里,早就刻下了与众不同的侠魂。 她不满足于笔墨丹青,而是心怀天下。早在1913年,她就在《神州女报》上发表《女子参政论》,振臂高呼“颅同圆,趾同方,性同慧,而同为万物之灵,女子与男子果何以异哉”,其思想之锐气,远超时代。 她还是中国最早敢于问天的女性之一。1916年,在北京南苑机场,她竟向航校校长提出要乘坐军用飞机。在那个年代,这是一场豪赌。 她慷慨陈词:“若有不测,吾一弱女子,以飞行而伤而死,亦可为中国女子飞行家开一新纪元!”最终,飞机因故坠落,她左腿折断,身受重伤,却因此壮举被誉为中国之女飞行家,其胆识与魄力,让无数男儿汗颜。 这样一个奇女子,自然需要一个能懂得她、匹配她的伴侣。当姐姐张默君在美国见到年少美才的竺可桢时,便认定他是不二人选。 于是,便有了那场略带戏剧性的逼婚。这桩未经见面的婚约,却成就了民国学界最动人的一段佳话。 他们的结合,是两个顶尖灵魂的相互成就。婚后,张侠魂收敛起外放的锋芒,用她的智慧与坚韧,为竺可桢筑起了一个最安稳的港湾。 竺可桢回国后,从零开始创建中国现代气象学与地理学事业。他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学系,亲自编写教材,他筹建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在南京北极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气象台,让中国人第一次能发布自己的天气预报。 这些开创性的工作背后,是张侠魂默默地打理家事,养育五个子女,让他能心无旁骛地投身科研。竺可桢的成就,有一半的功劳,属于这位贤内助。 她是生活的伴侣,更是精神的同路人。浙大西迁途中,她亲笔撰写七七周年纪念讲稿,痛斥日军,鼓舞士气,文笔激昂,大义凛然。 她与竺可桢,是真正意义上的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然而,这二十年的相濡以沫,最终在泰和的那个夏天戛然而止。她去世后,竺可桢将她生前最爱的一只手表和一支自来水笔放入棺中随葬。 他依着陆游《沈园》的韵脚,写下泣血的诗句,一遍遍地悼念亡妻。他以张侠魂的名义,捐出1000元设立侠魂女士奖学金,用以资助家境清寒的优秀女生,将她的爱心永远延续下去。 此后的每一年8月3日,无论身在何处,竺可桢都会设家祭纪念张侠魂,这个习惯,他坚持了十几年,直到晚年。 信息来源:半岛新闻.竺可桢的两任太太

0 阅读:76
谦与谦寻

谦与谦寻

你是潮流的引领者,每一次亮相都惊艳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