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一男子花了2元向齐白石求画,齐白石画了两片咸鸭蛋,他厚着脸皮请齐白石再添几笔。谁料,齐白石又画了几笔后,对方直接傻眼。没想到在2007年,这幅2块钱的画竟拍出51.75万元高价! 这事儿说来简单,一个付了钱的买家,觉得画得太省,想让画家多画点内容。而这位画家,就是九十多岁的齐白石。 他老人家听了,没争辩也没拒绝,提起笔,在那油汪汪的咸鸭蛋旁,不偏不倚,点上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苍蝇。瞬间,一幅活色生香的下酒菜变成了一幅让人犯恶心的问题画。求画人哑口无言,只能悻悻而归。 这只苍蝇,就是齐白石老爷子扔下的一枚软钉子,看似是恶作剧,实则是他一生为人处世原则的缩影。想读懂这只苍蝇,就得先读懂齐白石这个人。 他身上有三种看似矛盾却完美融合的特质:一是斤斤计较的俗气,二是重情重义的暖气,三是宁折不弯的骨气。 先说这俗气。齐白石从不羞于谈钱,他活得真实,甚至有点市侩。他从湖南湘潭一个穷木匠出身,靠着一双手养活一大家子人,深知柴米油盐贵。 成名后,他家的客厅就挂着一张明码标价的润格表,写得清清楚楚,画虾按只算钱,画白菜,加个蝈蝈要另外加钱,扇面没画错字,字写错了不负责……朋友想白拿不行,想打折更不行。 可你要是以为他就是个认钱不认人的老头,那就大错特错了。他规矩是死的,人却是热的。这就得说到他的第二种特质,暖气。 齐白石晚年最爱用一方知己有恩的印章,这四个字道尽了他对朋友的珍视。当年,徐悲鸿力排众议,请他到北平的大学当教授,亲自驾马车去接,给他站台,把他从一个备受冷落的野路子画家,推到了中国画坛的聚光灯下。 这份恩情,齐白石记了一辈子。徐悲鸿去世后,家人不敢告诉他,怕他受不了。他后来知道,只是默默地说:“我一生最知己的朋友,就是徐悲鸿先生。” 他看到徐悲鸿一幅未完成的画作,会毫不犹豫地提笔为其补全,完成两位大师最后的合作。 还有京剧名家梅兰芳,两人亦师亦友。一次梅兰芳请齐白石看戏,见老师被冷落,便亲自将他迎到前排首座,并向满场宾客郑重介绍。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让齐白石感动不已,特地作画相赠,题诗幸得梅郎呼姓名。 对于真心欣赏他艺术的朋友,他从不吝啬。有位收藏家买了他的假画,他不仅没嘲笑对方眼拙,反而按原价把假画买回来,再亲手画一幅真迹相赠。这种一码归一码的仗义,让他的俗气规矩,多了一层温暖的人情味。钱要算清,但情义无价。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是他的骨气,这股气是那只苍蝇的灵魂。齐白石一生最反感别人对他指手画脚。 他曾说:“夫画者,本寂寞之道。”意思是,画画这事,得心里清净,不图官禄,不慕虚名,才能干得好。 早年他随恩师王闿运游历,身边都是达官显贵,他却总躲在一边,生怕和官场中人打交道。有人劝他钻营,谋个一官半职,他嗤之以鼻,觉得那是受罪。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占领了北平。许多附逆的汉奸和日本军官想求他的画来装点门面。齐白石直接在门口贴了张纸条,上书:“画不卖于官家”。 后来干脆声明,日本人求画,价钱再高也不画,甚至为了躲避骚扰,一度辞去教职,闭门谢客。 这种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决绝,和他画那只苍蝇时的心态,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画笔我做主。你可以不喜欢,可以不买,但休想逼我、命令我。 一个小小的求画者,和一个侵略国家的军队,在他眼里,只要是想强迫他意志的,都一样要碰钉子。 那幅《咸鸭蛋与苍蝇》,后来它能拍出天价,绝不只是因为那是齐白石的真迹。它贵就贵在那只苍蝇上。那只苍蝇是这幅画的防伪标识,证明了它出自一位有性格、有原则、有脾气的艺术大师之手。 信息来源:雅昌艺术网.齐白石和他的民国顶级朋友圈
今天书友发我一幅草书作品,我一看,这幅书法作品,被这流畅的线条吸引住了,这行云流
【5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