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吧,很多中国的百岁老人都有个英文名字! 黛西去世了! 前两天听我婆婆这样念叨着。哦,原来是她的一个小姨,好像百来岁了,在他们这个家族活到100岁是常事儿,所以这位小姨如今驾鹤西去,婆婆倒是不太伤心。 即便活了100岁,但是在和伊要好的外甥女儿口中,她依然是那个黛西。 有个英文名字,这对于许多百岁老人来说是个常见现象。反正在我周围就是这样。 我记得小的时候有一次和姥爷去参加一个聚会,聚会没意思,一帮老头老太太,但他们的行为举止可怪怪的。与传统中国老人不同。 从穿着打扮上就不一样! 比如说我姥爷那会儿爱穿西装,80多岁了,还用发蜡把那一从白雪给整的服服帖帖,他不系领带。领子那儿用领巾也就是那种与外衣相配的浅色小方巾,来掩饰老头那略有些松弛的脖子,这个梗若干年之后,我在陈燕妮的小说:慢船去中国里,也看到了。那是沪上的一位资本家小开! 文森特。是你吗? 在聚会的席间有一个胖老太太站起来了,她一瘸一拐的来到我姥爷面前,上来就给了他一个拥抱,外加贴面礼,先是左边再是右边。羞的我这个刚刚从农村来北京的小女孩抬不起头,哎妈呀,我们村里的老头老太太可不是这么见面的,这咋还啃上了? 而在一边呢,那个老太太的丈夫也没啥反应,反而笑眯眯的跟那儿看着,等媳妇儿和别人家的老汉啃的差不多了。他再站起身来,挺着胸脯,直着后背,朝着我姥爷就走过来了,我还以为他会给我姥爷一个大嘴巴呢,谁知不是这样的,他伸出手和这位老头郑重的握手,随后又抬起另一只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你还好啊,文森特! 嗨!查尔斯。没想到还能见到你!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事发生在伦敦,实际上就发生在北京,不知道的还以为这帮人都是金发碧眼,实际上他们都有非常传统的中国名字。牧之。从之。崇礼,崇德! 他们的名字也挺有特色,男士的名字一般都是四平八稳,中庸正直,而女性呢,一般采用一个中性字,外加一个女性字,比如说: 文珊,传蕊,品媛。 男的没有叫来福发财的,女的也不说招弟盼弟儿,但是比较隐喻的:引璋,我倒听说过。 当然,这种现象截止到80岁,因为他们都是解放前教会学校的学生! 男汇文,女贝满,家家都是大公馆。 这是过去老北京的一个顺口溜,说的是两所著名教会学校:汇文和贝满。 这两所学校都是美国基督教美以美惠设立的教育机构,汇文的时间要早一些,1887年,它的前身开蒙学馆就已经在北平招收学生了,那时还有一些普通人家的子弟在其中读书,毕竟那是有皇上的时候。西风虽说日吹,但也没那么盛,不过到了20世纪,越来越多的富家子弟开始看好出国留学镀金这条路了。 1921年,这所学校正式更名为汇文中学。 贝满大概是1917年左右开始招生的,它是一所女子学校,据说校风很严,管理完全采用英式教育,那会美国的教育品牌还打不出来呢! 而受这种新风思想的感召,很多和西方人有业务接洽的,比如说银行买办实业家,或者是那些上城里来的乡下大地主,他们就把子女送到这种学校里去。 到了这之后第一件事先起个洋名字,管你是什么崇德崇礼,到了这儿都成了约翰亨利,同学们之间也是相互这么叫,很多功课都是英语开课,教会学校的学历在西方也是承认的,因为他们中有一大部分人从中学毕业之后,就要远渡重洋去欧洲或是美国读书。 就像是围城里的那拨人,到最后都有了个洋文凭,随后在哗啦啦的游回来上岸,再一上岸,可就是身价倍增了! 不过西方生活对他们固然有影响,但骨子里传统的根儿还是老中国那1套,叫了查尔斯,文森特,也不耽误您养戏子,娶姨太太。 对了,把姨太太的名字也都改成洋名,什么露西莱西,如同小猫小狗一般,把它们全都撒在自己那美丽的花园里,呵呵,这叫中西合璧! 等我遇到这波人的时候,他们都老了。 精神矍铄,满头飘雪。但是跳起舞来却毫不含糊。华尔兹跳的非常有范儿,很古典。 他们吃西餐的时候讲究多。女孩的嘴唇不能够接触食物的皮,葡萄剥完了皮再往嘴里放,当然后来引申到瓜子花生也是如此! 但除了这些皮毛之外,他们之中也有真正的有学之士,基本上中国当代各个领域的开拓者,奠基人,都是那波人,就像我婆婆的老师也是留学回来的! 那天我还跟我婆婆讨论呢,为什么有的大家族能够人才辈出?我婆婆一听这话,用关怀智障的眼神望着我: 穷人家也得念得起学呀,解放前中国识字率才5%,念书的不就那么几个,现在为什么那么卷?就是因为连农村娃都读书了! 你瞧啥事跟老太太嘴里一说,直击要害。的确我小的时候很多农村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上完小学就回家,就算是城市里普通工人的孩子,也就是念个初中奔技校。 我认识一位大姐,经常满怀深情的对我说,我爹妈是真疼我呀,我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她们居然供我复读!天资聪颖的大姐虽说来自于普通工人家庭,却考上了顶尖名校。而一些天资平平的少爷,为了混文凭只好漂洋过海当留子。 101岁的戴西去世了,一个时代也结束了!
奇怪吧,很多中国的百岁老人都有个英文名字! 黛西去世了! 前两天听我婆婆这样念叨
心巧克力
2025-07-15 11:35:0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