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毛主席这张照片出现在美国《生活》杂志上,那是我们伟大领袖的风采第一次

幽默风趣乐开怀 2025-07-15 13:01:51

1937年,毛主席这张照片出现在美国《生活》杂志上,那是我们伟大领袖的风采第一次被世界看见,产生巨大轰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0年代的中国,战火不断,民众在艰难中寻找出路,那时的陕北并不富饶,黄土高坡上风沙漫天,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在这片土地上相互扶持。 生活简陋,条件艰苦,村落里的窑洞是人们栖息和工作的地方,偶尔还能看到战士们和乡亲们一起在田地里劳作,肩上扛着锄头,手里提着干粮,那是一种坚韧而又不屈的景象。 1936年夏天,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朋友宋庆龄的帮助下,避开了国民党的封锁,他从一个又一个关卡中辗转,穿过危险的地段,最终到了陕北的保安。 他成了第一个进入红色根据地的外国记者,初到时,他看到的不是传闻里的混乱,也不是官方宣传的恐怖,而是一种平静的秩序,他见到的战士衣着简朴,脚上穿着补了又补的鞋子,但做事有条理,脸上有神采。 斯诺带着照相机,他想把自己看到的一切记录下来,那天,他走进一处窑洞,窑洞的墙壁上挂着几张手抄的标语,桌上堆着几本翻旧了的书。 毛泽东正在同战士们谈话,他穿着普通的军装,袖口有些泛白,脸庞消瘦,神情专注,斯诺见到的毛泽东没有领导的架子,他坐在一张粗糙的木椅上,面前放着一碗凉茶,身边摆着一只破旧的搪瓷杯。 斯诺心里想着,要为这个人拍下一张照片,他端起相机,却发现少了点气势,他提醒身边的工作人员,找来了一顶崭新的红军八角帽,那帽子上有一颗明亮的五角星。 毛泽东戴上后,神情依旧朴实,目光里透着坚定,斯诺按下快门,快门声在窑洞里回荡,这一刻被定格在胶片上,背景是简陋的墙壁,光线透过窗户落在他的肩头。 照片拍下后,斯诺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段经历,几个月后,这张照片第一次刊登在美国上海出版的英文周刊《密勒氏评论报》,由于当时的传播条件有限,能在国际刊物上看到这样的照片已经不易。 后来,随着更多报道被翻译和转发,这张照片开始在一些特定的圈子里流传,直到1937年1月,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这张照片,才真正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 《生活》杂志在西方拥有大量读者,它以影像为主,常常让人们通过图片去认识远方的世界,那期杂志里,这张照片占据显眼位置,下面标注着“毛泽东”这个名字。 读者第一次清楚地看到了红军领袖的模样,他们看到的是一张年轻却坚毅的面孔,看到的是一身洗得发白的军装,看到的是一颗闪着光的五角星。 照片传播开后,关于中国的讨论渐渐多了起来,西方人原本对这片土地了解不多,很多人通过报纸和消息,只知道战乱、贫困和政权更迭。 照片里的那个人物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力量,那是一种从荒凉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力量,照片也让更多人去关注红军和他们背后的理念,去了解这支队伍和他们与百姓之间的关系。 那时的延安没有富丽的建筑,也没有宽阔的街道,人们住在窑洞里,晚上点起昏暗的油灯,红军战士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学习文化,墙上写满了批注和笔记。 斯诺用相机记录下的,不只是一个人,更是一种精神,毛泽东在照片里眉头微蹙,眼神透着坚定,像是看到了未来的希望,那顶八角帽上的五角星,象征着一支崛起的力量,象征着无数普通人的期盼。 1937年之后,这张照片出现在更多的报刊上,被一次次引用和提及,它不只是一张肖像,更像一座桥梁,让世界对中国共产党有了第一印象。 人们开始明白,在黄土地上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困境中寻找道路,在风沙里种下星星之火。 照片的传播并不是短暂的轰动,而是长期的影响,它让遥远的中国与世界建立了联系,也让许多人第一次意识到历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延安,为何让人着迷——我写《这里是延安》——光明网

0 阅读:17

猜你喜欢

幽默风趣乐开怀

幽默风趣乐开怀

幽默风趣乐开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