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开始过草地,很快就面临缺粮的局面,贺龙突然提出钓鱼吃,

如梦菲记 2025-07-15 14:53:17

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开始过草地,很快就面临缺粮的局面,贺龙突然提出钓鱼吃,众人差点惊掉下巴,草地里有很多河沟和池塘,贺龙断定鱼不少,那么问题来了,没有鱼竿怎么钓鱼?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进入四川西北的松潘草地,这里是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地势高寒,气候多变,沼泽密布,处处是泥泞和水洼。   部队刚刚结束与红四方面军的会师,还未来得及调整休整,就被迫继续北上,这片草地是一条必须通过的路线,也是长征中最为艰难的一段。   部队带的干粮早已见底,野菜几乎采不到,水源虽多,但食物匮乏,士兵每日行军,饥饿难耐,有的已经体力不支,几天之内,伤病员增加,队伍的行动速度变慢,情绪也日渐低落。   部分战士开始啃皮带、咬布片勉强维持,医务所也早就断了药,炊事班只能烧些草根和树皮汤来充饥,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贺龙带领指挥部踏查地形,路过一片水塘边时,他注意到水面偶尔泛起涟漪和气泡,凭经验判断这里可能有鱼。   他出身湖南,小时候常年在水边劳作,钓鱼、摸鱼的本领熟得很,对水下的动静极为敏感,他停下脚步,蹲在水边看了许久,越看越确定水里有鱼。   这时,河沟边几处地方还能看到小鱼游动,贺龙立即下令就地组织战士尝试钓鱼,他没有任何现成的钓具。   为了制作鱼钩,他取出一枚随身带的钢针,用力掰弯,打磨尖端,用马尾毛拧成细绳作为钓线,再把步枪的枪杆拆下来,临时充当鱼竿,整套工具简陋,却结构合理。   他挑选了水草茂盛、水流缓慢的地方做钓点,下钩没多久,便有鱼咬钩,他小心翼翼将第一条鱼钓上岸,是一条巴掌大的鳇鱼,虽然个头不大,却肉质紧实,明显能吃。   鱼一钓上来,周围战士群情激动,纷纷照他的方法制作简易钓竿,短短一小时,已有十几条鱼被陆续钓起。   鱼类在当地并不罕见,当时藏区很多群众因风俗不食水生动物,水塘里鱼的密度远高于内地,贺龙正是了解这一点,才做出判断。   他当天夜里召集部队工匠,利用废旧铁器打造大量鱼钩,分发给连队,马尾、棉线、绷带边角料等都被收集起来制作钓线。   接下来的几天,红军官兵成群结队出现在水边,大家分工明确,有人钓鱼,有人煮鱼,有人负责烧水消毒。   每支连队安排专人打理“鱼粮”,优先供给重伤病员和年幼战士,鱼虽然不大,但数量可观,熬成汤后足以分发到多数人手中,鱼汤虽不咸不香,但对饥饿数日的战士而言,是最实在的补给。   部队的精气神很快有所恢复,走路也不像前几天那么虚弱,钓鱼这件事,在当时成了支撑意志的关键手段,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还让战士们重新找回了信心,草地的苦虽然没减,但心理上有了支点。   贺龙并未就此止步,他利用钓鱼之便,观察地形,测算水流方向,为接下来的行军路线做准备,草地复杂,若无事先规划,很容易陷入死地。   他一边钓鱼,一边和当地百姓接触,打听周围地貌、敌情分布,有些群众对红军并不熟悉,贺龙总是耐心说明来意,获取信息,再安排通讯兵传回指挥部。   钓鱼在这里不仅是谋生,更成了战略的一部分,鱼竿是工具,也成了突破困局的象征,在那片广阔的草原上,一个小小的决定,救活了一支行将崩溃的队伍。   红二方面军最终穿越了松潘草地,继续北上,与兄弟部队会合,很多战士在回忆中都提到那几天的鱼汤,说那是他们一生中最难忘的一顿饭。   这次事件没有被夸大,也没有被神化,它只是长征中无数艰难时刻之一,但它让人记住了贺龙的冷静、判断力和责任心。   他没有指望别人来救援,而是靠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让部队挺了过来,靠的是观察、动手、坚持和信念。   在后来的回忆录和采访中,钓鱼这件事常被提起,因为它真实、具体、扎根在那片土地上,是长征精神最平凡也最可贵的体现。   红军不是靠神迹走出草地的,是靠人自己一步一步想出来、做出来、熬出来的,贺龙在草地上钓的不只是鱼,还有一整支队伍的命。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贺龙在长征途中为何有钓鱼的“闲情雅致”——中国军网

0 阅读:67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