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杨立新在最穷的时候,把徐帆接到北京“养”了三年,为了“养好”徐帆,自己舍不得买颗青菜,还要给她买巧克力。后来,徐帆才知道自己给杨立新造成了多大“麻烦。” 1987年,湖北武汉。那会儿,年轻的徐帆刚经历了人生一次重大挫折。 她打小就爱唱戏,十一岁进了湖北省戏曲学校学京剧,学得很刻苦,青衣、花旦都练得有模有样。 可天有不测风云,刚学了三年多,十五岁那年,戏曲学校突然解散了。 这个变故让年轻的徐帆一下子懵了,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心里头空落落的。 好在徐帆没被困难彻底打倒,她对表演的热爱还在。 后来,她想办法进入了武汉话剧团学习,也留在了团里工作。 就是在武汉话剧院这段时间里,她遇到了生命中一位重要的恩人——杨立新。 那时杨立新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比徐帆大十岁,工作上正好去到武汉。 两人因为都在艺术圈子,认识了。 一接触,杨立新就觉得徐帆这姑娘挺有天赋,但更重要的是,人踏实、热爱表演。 两人很谈得来,杨立新自然而然就把徐帆,当成了小妹妹一样关照。 在武汉的接触虽然短暂,杨立新却看出了徐帆身上的潜力。 他觉得徐帆这块料子,应该放到更大的舞台上去打磨。 正好当时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人艺要合办一个表演班,还计划招插班生。 这个信息传到杨立新耳朵里,他立刻就想到了徐帆。 他赶紧给远在武汉的徐帆寄去明信片,催她无论如何也要来北京参加考试,机会难得。 收到消息的徐帆起初很犹豫。 毕竟离开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去陌生的北京闯荡,对一个年轻姑娘来说需要勇气。 在家人朋友和杨立新的反复鼓励下,徐帆终于下定决心北上。 到了北京举目无亲,杨立新没二话,直接把她接到了自己家里住下。 要知道,杨立新那时候的日子也非常紧巴。 他已经结婚,妻子很贤惠漂亮,还有刚出生不久的儿子杨玏。 小两口好不容易在单位分到一间不大的房子,刚把在老家的母亲接来一起住,一家人挤着,全靠杨立新那点不高的工资,和岳父母的帮衬勉强维持。 杨立新的岳父母很体谅女儿女婿,当初结婚时就没要什么彩礼,连婚房都是老人给腾出来的。 可以说,这一家子也正处在精打细算,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艰难时期。 徐帆这样一个大姑娘的到来,对这个经济负担原本就很重的家庭来说,无疑雪上加霜。 杨立新对徐帆这个“干妹妹”的照顾,让妻子刚开始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家里以前买点新鲜菜都得掂量,现在丈夫却嘱咐妻子,要记得给徐帆买她爱吃的巧克力,零食和肉食补充营养,这反差让妻子难免胡思乱想。 加上突然多出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姑娘住在家里,氛围也有些微妙,做妻子的心里那份不安和担忧是实实在在的。 然而,徐帆住进来后的举动,很快让杨立新的妻子放下了所有疑虑。 徐帆特别勤快懂事,只要看到嫂子在忙家务,她总是主动帮忙洗洗刷刷。 更触动妻子的一件事发生了。 有一天,她下班回家,一推门就看到徐帆正蹲在那儿,细心地给才几个月大的儿子杨玏擦洗小屁股。 那份专注、轻柔和不嫌脏的劲儿,让妻子心头一热,眼眶忍不住湿了。 那一刻,她心底那点疙瘩彻底消融了,真正把徐帆当成了自己家人,当成了妹妹。 从此以后,妻子也加入了照顾徐帆的行列,知道她身体弱有时会头晕,红糖水、巧克力也成了家里的常备品。 这份全家总动员的温暖,给了身处异乡的徐帆最大的支持。 1987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87班。 虽然住校了,她周末还是经常回这个温暖的“家”吃饭,杨立新和妻子总会做上几个好菜招待她。 杨玏也在这个氛围里慢慢长大,自然而然就把徐帆叫成了“姑姑”。 在学校期间,她经历了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分手后非常受伤。 又是杨立新家那个温暖的港湾及时接纳了她,让她疗伤,帮她重新振作。 她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学习上,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 进入社会后,徐帆凭借扎实的功底和努力,逐渐在话剧和影视圈崭露头角。 在拍摄电影《大撒把》时,她认识了当时还是小编剧的冯小刚。 两人在相处中相互扶持,后来走到一起,冯小刚的事业也渐渐走向高峰,成为知名导演。 徐帆自己的演员之路也越来越宽,塑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事业成功的徐帆,内心深处从未忘记杨立新夫妇当年那份雪中送炭的情义。 很多年之后,她才从老同学口中听说了一个细节,徐帆才恍然大悟,心里充满了愧疚,怪自己当初太年轻,竟丝毫没察觉自己给这个恩重如山的家庭添了多大的负担。 这份感激,徐帆后来加倍倾注在了侄子杨玏身上。 杨玏成年后也想进入演艺圈。徐帆二话不说,就像当年杨立新帮助她那样,开始全力扶持杨玏。 在多部影片中,杨玏都得到了很多锻炼的机会,最终,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1987年,杨立新在最穷的时候,把徐帆接到北京“养”了三年,为了“养好”徐帆,自
烟火阑珊歌婉转
2025-07-15 15:15:36
0
阅读: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