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议会高票通过!格陵兰主权易主,法国欧盟强烈抗议。94票赞成,11票反对,一份“防务合作协议”就这么高票通过了。 这份协议看着挺普通,名字里带“防御性”三个字。可掰开了揉碎了看,这和直接缴枪投降也没什么区别。 协议核心就三条:美国军队可以在格陵兰岛随便建基地、随便驻扎;美国兵在岛上犯事不受丹麦和格陵兰法律管束;军事指挥权全归美国北美司令部。 这不是拍脑袋的决定,今年早些时候,美国专门负责北极事务的高官就和丹麦少数高层悄悄碰头,议会重要议员直到要投票签字才知道内容。 这个冰天雪地的地方,真值得如此大动干戈?答案是肯定的。格陵兰地下藏着全球15%的稀土资源,石油天然气多得惊人。 随着全球变暖冰雪融化,这里即将成为连接欧亚的重要海上通道。 从军事角度说,谁控制格陵兰,谁就能卡住俄罗斯在北极的军事命脉,同时看住欧美之间的海路。 法国第一个拍桌子。马克龙政府公开痛骂丹麦"卖国",紧急召见丹麦大使质问。法国《世界报》称这是"欧洲边界的彻底沦陷"。 布鲁塞尔那边也闹开了锅,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公开喊话要推动"集体防务"计划,但德国荷兰等国代表在背后直摇头。 德国《明镜周刊》毫不客气地指出:"欧洲安全离不开美军"的现实彻底暴露了欧盟的软肋。 岛上居民更激动,三万多格陵兰原住民举着标语上街,首府努克市政府楼被抗议人群堵得水泄不通。 当地人自治总理在记者会上黑着脸放话:"自治政府正在研究国际法起诉路径。" 格陵兰岛的经历就像教科书一样警醒世人,六年前特朗普想买岛被拒,现在美国不花一分钱就拿到实际控制权。 丹麦政府图的是两千个工作岗位和美军保护伞,可历史告诉我们,交出去的枪杆子再想收回来就难了。 欧洲各国反应强烈却无力改变什么,俄乌冲突之后,从芬兰、瑞典到挪威,哪个不是在欢迎美军驻扎?马克龙喊得再响,欧盟连最基本的农业补贴制裁都不敢提上议程。 最令人揪心的是原住民的处境,格陵兰人靠传统集会抗议,靠民族仪式发声,可在大国利益天平上,他们的诉求就像雪花飘入海洋。 协议刚通过24小时,美军先遣队已经踏上冻土地带开始修工事,世界政治从来都是先动手再说道理。 就在丹麦投票前一周,美军"北极之盾2025"军演紧锣密鼓地展开。俄罗斯随即宣布扩建北极基地。 这场围绕格陵兰的博弈,表面是一纸协议,实际戳穿了现代政治的伪装:当强权打着"防御合作"旗号登堂入室,所谓的国际规则不过是强者的游戏。 从格陵兰的白雪大地到丹麦议会的红地毯,这场投票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痕迹。它提醒我们:主权从来不是印在地图上的线条,而是是否被尊重的选择权。 当协议签字笔落下时,格陵兰人竖起的手写牌显得格外刺眼:"我们不是殖民地!" 当大国用安保承诺兑换小国主权,这种交易背后是整个国际社会的沉默。 主动权,从来不在弱者手中。 参考资料:美丹防务协议签署引发北极格局变动——新华社
真给你脸了印度外交部长在中国要求:中国先撤军、放松对印度企业的稀土出口、放松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