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被俘瓦剌期间,侍卫袁彬始终相随。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明朝的锦衣卫,听着风光,其实里头什么样的人都有。袁彬就是那种最普通的一类,祖辈守过门、做过侍卫,生在江西宜丰县一户靠近侍为生的人家。这个人,从小聪明利索,练得一身能文能武的本事,能识字,也懂得怎么在宫廷夹缝中混口饭吃。可谁也没想到,命运最后竟然把他推到大明皇帝身边,还是在最艰难的时候。 袁彬20岁出头就进了锦衣卫,头几年当校尉,规规矩矩。平常接触的也就是些小吏、小兵,偶尔在宫里跟着值班,有时候见到皇帝都得隔着好几重人墙。到正统年间,他因老父辞官,家里人轮到他顶职,才真正在宫廷混出点名头。彼时明朝局势表面安稳,朝堂上却隐隐透着股不安,宦官王振掌权,朝中权臣浮沉,外患也在积累。袁彬没什么背景,只有点骨气和胆量,平日虽不出头露面,但在同僚间算有口碑。 土木堡之变前,他的日子平淡无奇,宫里差事一成不变。谁能想到,一场大祸即将席卷整个帝国,也将他的人生推向惊涛骇浪。 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年少气盛,亲征瓦剌。大军出征前的浩浩荡荡,仿佛一场盛大的表演。可行军没几天,就碰上一连串麻烦。瓦剌兵马精锐,王振自负又昏聩,军队吃紧后大乱,兵败如山倒。土木堡一战,大明的主力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官员侍卫死伤无数。京师人人自危,整个帝国都在颤抖。 就在这样危急的时刻,袁彬选择留下。他没资格参与决策,也没有机会逃生。眼见大批随侍官员仓皇出逃、亲兵溃散,袁彬却默默守在英宗身边。当瓦剌铁骑包围之时,身边能陪着英宗的人只剩下几个,袁彬是其中最坚定的一个。事实是,乱世里什么最珍贵?不是权势,不是金银,而是肯为人赴汤蹈火的那股劲头。 明英宗被瓦剌俘虏,袁彬连夜陪着上路。北风凛冽,粮草奇缺,蒙古人押着皇帝一路北行,不给一丝体面。帐篷薄、夜里冷,朱祁镇常常冻得浑身发抖。锦衣卫出身的袁彬,把仅有的棉衣都盖在皇帝身上,甚至用自己的体温帮英宗暖脚。正史中说得明明白白,夜里两人同睡一床,袁彬左右拥着英宗的双脚取暖。大草原的冬天,外头呼啸的寒风吹得帐篷都发颤,这种苦谁受得住?但袁彬不仅受住了,还天天陪在皇帝身边,干着随侍的所有活儿。 瓦剌首领也先,原以为手里的天子能让明朝投降。可没想到,朱祁镇虽年幼,却并未屈服。瓦剌多次试图胁迫、拉拢、甚至用婚姻诱惑。也先想把亲妹妹嫁给朱祁镇,打的就是国体和尊严的主意。每次遇到这类试探,都是袁彬在背后想办法,或劝皇帝忍住气,或提醒他身为天子的分寸。袁彬不是什么谋士,却凭着在朝廷摸爬滚打多年见识,懂得什么时候该说什么、什么时候该忍什么。 有时也先会故意派人来吓唬他们,说不答应就不让吃饱,不让睡好。袁彬和英宗一起忍着,尽量不让对方看到软弱。最危险的一回,瓦剌头目想借口杀掉袁彬,好断了英宗的后路。幸好英宗为他求情,这才逃过一劫。袁彬咬牙挺住,心里明白,只要自己还能撑一天,英宗就有一天的主心骨。 这一年,明英宗从盛极一时的天子,沦为草原上的阶下囚。宫里的温床、御膳、重臣环侍,全都成了回忆。大明的皇帝在蒙古包里唏嘘长叹,常常看着天边发呆。最艰难的时候,还是袁彬在身边讲讲旧事,安慰几句,把人从情绪低谷里拉回来。朝中与瓦剌的信使来往,许多关键书信,都是袁彬代笔斟酌。他既要让明朝看出皇帝还安好,又得防着瓦剌发现半点不对。 一年多的苦日子,外人只道朱祁镇身陷险地,少有人注意身边小小侍卫其实同样在用命守护着皇帝的最后一点底线。 英宗朱祁镇被释放回国,走进北京城时,脸色憔悴,心情复杂。袁彬跟着回朝,头一段只是个试百户。宫廷的风向说变就变,景泰新帝上台,不愿太多人提及“北狩”往事。袁彬最初并没被重用,日子清淡如常。但那些了解漠北旧事的人都记得:这个身材不高、言语不多的侍卫,确实用命守了皇帝一年多。 朝堂风雨之后,英宗复辟。宫里还是老样子,人心却早已大变。有一回,袁彬请调更大宅邸,朱祁镇二话不说便赐新宅;平日家中宴请,皇帝总要叫他入席。外人看起来,多少觉得意外,一个锦衣卫出身的小人物怎么能有这么大“面子”?但只有明英宗自己明白,没有袁彬当年在北地死守,自己未必能有重回大明的那一天。 后来袁彬被提拔为都指挥同知、都督佥事。锦衣卫的差事水深火热,干得久了容易被卷进权力漩涡。可袁彬性子安静,从不沾染宫里那些勾心斗角,行事低调、做人正派。他见识过大难,余生更显得惜福。英宗驾崩后,他没有遭遇政治清算,家族得以世袭,晚景圆满。世人提及他,褒奖也好,敬佩也罢,终归还是服气他当年那点胆气与担当。
皇帝为何不担心被御前侍卫刺杀?御前侍卫们第一天宫里站岗的时候都忍不住唠嗑,你问
【36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