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预报争议背后是对权益保障的在意#】#消除高温预报质疑在于权益保障到位#入伏在即,高温持续。蒸笼模式下,体感似乎比预报更热,有网友怀疑高温预报会不会“刻意压低数值”?相关话题冲上热搜。
据报道,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特聘专家朱定真回应称:“气象工作者不会有意将气温报高或报低,我们也会对预报员的预测进行评分,预报38℃但实际气温达到40℃以上,预报员是不得分的。”
有这种偏差其实是因为判断标准不同。气象部门发布的温度,源于世界气象组织的规范标准,即从离地1.5米的开阔通风草坪上百叶箱内温度计所测的温度。体感温度则是气温叠加多种因素后的主观感受,受地区湿度、风速、体质、年龄等综合影响。俗话说心静自然凉,也说明体感千人千面,心情也是因素之一。
当然,从科普层面回应是容易的,但这或许并不能避免一到极端高温天,网友老是揪着问是否“故意不报40℃”。这意味着科普之后还需通过公开和对话,进一步消除疑虑、修复信任。全民麦克风时代,随手拍、“网友曝”成为网络议事的重要途径,一张图、一段视频发酵后,媒体介入、官方回应,开始变得越来越常见。如空气质量一样,温度高低影响每一个人,高温疑问自然容易成为关注焦点。
故而在相关专家进行科普后,还需关注广大群众反馈。根据相关新闻的留言区来看,人们想问的可能还有“然后呢”?除了对气温值高低的讨论外,高温下劳动者权益保障是否落实到位,也值得深入探讨。更进一步,在极端高温越来越常见的现实语境下,制度性降温的基本权益保障还需及时跟进。
气温不可控,配套的防暑降温措施,保障劳动者权益,就是体现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细节与温情的地方了。毕竟,全球范围内极端高温频发,许多地方极值一再被刷新。当高温成为常态,它的影响是全局性和系统性的,公共应对不可迟滞、失序。比如,今年华北、东北地区高校装空调成为热门话题,正说明应对气候变化是刚需,老办法应付不了新问题。
说到底,应对高温“烤”验,需及时送上政策清风,以精细化服务,为所有劳动者切实降温。比如,气象部门可以在体感温度及1℃温差的影响上精细化播报,或联合发布健康风险预警提示;劳动监管和相关执法部门工作也可细化落实《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要求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执行高温作业时间规定,足额发放高温津贴。环卫、建筑、快递外卖等行业是否落实到位,需动态精准监控。若因高温作业中暑申请工伤的,不妨给予便利。
唯有现实权益保障到位,气温预报才能还原为单纯的科学问题。高温还在持续,消除公众的预报质疑,就在于不打折扣地落实,以制度性为劳动者降温避暑,提供人性化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