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 年,斯大林跟朱可夫吵得特别厉害,就在他俩吵得正凶的时候,斯大林的侍卫长冲进来,狠狠地给了朱可夫两巴掌。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300多万德军加上几千辆坦克扑向苏联。苏军压根没准备好,边境防线稀里哗啦就崩了。几周之内,德军就打到基辅附近,苏联高层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基辅不光是工业重镇,还是政治象征,丢了的话士气得塌半边天。斯大林死咬着要守,朱可夫却觉得守不住,得撤。这俩人思路完全撞车,吵起来那是迟早的事。 到了7月,德军离基辅就剩十来公里,形势烂得不能再烂。斯大林召集高层开会,讨论怎么保基辅。他觉得基辅不能丢,丢了就是给德国送大礼,还会让全国人民寒心。朱可夫不这么看,他算了一笔账:基辅兵力不够,后勤也跟不上,硬守只会让几十万部队被包饺子。他主张撤到第聂伯河东岸,把人保住再打回来。可斯大林听不进去,觉得撤退就是认怂,俩人你一言我一语就杠上了。 就在这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斯大林的侍卫长阿尔卡季耶夫突然杀进来。这家伙是斯大林的铁杆心腹,平时就负责安全。也不知道是看朱可夫太嚣张,还是受了斯大林的暗示,他二话不说就给了朱可夫两耳光。这巴掌来得太突然,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朱可夫挨了打没还手,但这事儿直接把争吵掐了。斯大林也没多说啥,估计心里也挺复杂。这两巴掌不光是打人,更像是在警告所有人:谁也别挑战老大的权威。 掌掴事件后,朱可夫没再犟,会议草草收场。没几天,7月29日,他就从总参谋长位置上被撸下来,调去管预备队了。可现实很快就给了斯大林一记耳光——9月基辅战役打完,苏军被围歼,丢了66万多人,装备更是损失惨重。这下证明朱可夫说得对,斯大林没办法,只好又把他调回来,先去救列宁格勒,后来又守莫斯科。这事儿让人看清楚,战争不是靠意气用事能赢的。 朱可夫不是光会吵架的主儿,他打仗那是真有两下子。1941年9月,他被派去列宁格勒,那会儿德军已经把城围得死死的。他到那儿没闲着,赶紧把炮兵和部队重新摆好,硬是顶住了德军进攻。10月,莫斯科告急,他又接手西方面军,熬夜研究情报,把防线布置得滴水不漏。12月,苏军反攻成功,把德军赶回去,保住了首都。后来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柏林这些硬仗,全都有他指挥的身影,没他苏联还真不好说能撑多久。 再说斯大林,这老大哥也不是好惹的。他在苏联那是说一不二,战争初期压力大,他脾气更爆。朱可夫敢顶嘴,在他眼里就是挑战权威。侍卫长动手这事儿,虽说没证据是斯大林指使,但肯定跟他平时纵容手下脱不了干系。斯大林也不是没脑子,基辅丢了之后他还是认了错,把朱可夫请回来,可这也说明他决策有时候太独断,差点把大局搞砸。 1941年的这场争吵和掌掴事件,其实是苏联战争初期乱象的缩影。斯大林硬要守基辅,结果白搭了几十万人,德军差点就趁势打到莫斯科。朱可夫挨了打被撸下去,但他的思路后来救了场。这事儿告诉咱们,战争不是靠拍桌子就能打赢,瞎指挥只会让士兵白送命。幸好朱可夫后面顶住了,不然苏联早期的仗还得更惨。 打赢了仗,朱可夫成了苏联的大英雄,可斯大林不放心他。1946年,他被调到敖德萨,远离权力中心。1948年还被查了一通,说他私藏战利品,虽然没抓起来,但日子也不好过。斯大林死后,他又回过一阵子权力顶峰,当了国防部长,可1957年还是被赫鲁晓夫整下去,彻底退了。晚年他在郊外写回忆录,1974年去世。这辈子他打仗牛,可政治上也吃了不少苦。
1945年,雅尔塔会议期间,丘吉尔烟瘾犯了,急忙抽出一根雪茄。他故意背着斯大林。
【8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