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8月30日,新四军特务营营长叶道志被以叛逃罪执行枪决,叶道志被枪决前夕,他的战友陶勇曾多次向新四军军部求情,但依然没能阻止他被枪决的事情。 1938年8月30日,新四军特务营营长叶道志被押上刑场,以叛逃罪名执行枪决。枪声响起前,他的战友陶勇曾多次向军部求情,试图挽救这位曾并肩作战的红军老兵。然而,陶勇的努力最终落空,叶道志难逃一死。 叶道志,1910年出生于湖北黄安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8岁投身革命,加入红军。他跟着部队经历了长征的艰难岁月,作战勇猛,逐渐成长为红四方面军的一名师级干部。按理说,这样一位经历过生死考验的将领,应该在革命队伍里稳步上升。可到了1938年,事情却起了变化。 那年,叶道志被调到新四军,担任特务营营长。职位上虽不算低,但比起他在红四方面军时的师级干部身份,显然是个降级。这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心理落差是一回事,更麻烦的是他和新四军内部的文化氛围格格不入。新四军大多由南方游击队整合而来,人员背景复杂,跟红四方面军的北方派系有明显差异。叶道志和他的几个战友,比如徐长胜、陈五和,融入得很不顺利。这种隔阂,成了后来悲剧的导火索之一。 1938年7月,叶道志和徐长胜、陈五和几个老战友喝了点酒,酒后聊起自己的处境,越说越窝火。他们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新四军的氛围又让他们待不下去。一时冲动,几个人决定擅自离队,打算北上投奔八路军。这在他们看来,可能只是想换个地方继续干革命。可在当时战时纪律严苛的环境下,这种行为被军部直接认定为“叛逃”。 军部派人追捕,三人很快被发现。追捕过程中,徐长胜被当场击毙,叶道志被抓回,陈五和侥幸逃脱。叶道志被押回来后,军部没给他太多辩解的机会,直接定下叛逃罪名,判处死刑。 这里得说清楚,叶道志的行为确实有问题。他擅离职守,还带人跑路,这在任何军队里都是大忌。战时环境下,军队靠纪律维系,稍微松懈就可能全盘皆输。所以,不能把他当成无辜受害者。但反过来想,他和战友们也没明确证据证明是要投敌,只是想换个队伍继续打仗。这点复杂性,也让后人对他评价不一。 叶道志被捕后,他的老战友陶勇站了出来。陶勇当时在新四军也有一定地位,跟叶道志同为红军出身,关系不一般。他了解叶道志的为人,知道他骨子里还是个革命者,只是这次犯了糊涂。陶勇多次找到军部,苦口婆心地求情,希望能网开一面,至少留叶道志一条命。 可1938年正是抗战吃紧的时候,新四军刚成立不久,内部还不稳定。军部高层觉得,如果对这种“叛逃”行为手软,会动摇军心,给其他部队开了坏头。纪律高于一切,这是他们的底线。陶勇跑了好几趟,讲情讲理,甚至拿叶道志过去的战功说事,但军部态度坚决:判了就得执行。8月30日,叶道志被枪决。陶勇的求情,就这么成了泡影。 叶道志被枪决后,这件事在当时没掀起太大波澜,毕竟战时牺牲的人太多,一个营长的死不算啥大事。但几十年后,历史给了他一个交代。1983年,叶道志和徐长胜被平反,官方认定他们的行为属于违纪,而不是叛敌,当年的判决确实有严苛的地方,他们的本意并不是投敌卖国。这平反来得晚了点,但至少让后人重新审视了这段历史。
1974年,一位首长准备去福建养病,有人提前通知福州军区司令皮定均中将:“他去福
【4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