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皇帝在位四十多年,愣是把立储君这事儿拖到咽气前一年才勉强搞定,这心得多大?或者说,得多纠结?这事儿表面看是仁宗自己的问题,根子啊,还真得刨到他爷爷宋太宗赵光义那儿去。 宋太宗赵光义,自己那皇位怎么来的,史书上就写得有点含糊,“烛影斧声”成了千古谜团。他自己心里清不清楚?难说。但这事儿带来的心理阴影面积肯定不小——他自己得位不那么“正大光明”,就特别怕儿子们也学样,或者被外人钻了空子。所以他处理自己儿子们的关系,那叫一个严防死守、煞费苦心。 这种惨烈的继承史,就像一道深刻的烙印,打在了整个北宋皇室的基因里。宋真宗赵恒(仁宗他爹)自己继位过程就够心惊肉跳的,等他儿子仁宗赵祯上台,这份关于皇位传承的沉重“家族记忆”和心理负担,算是彻底继承下来了。 仁宗自己呢,身体一直不算顶好,更糟心的是子嗣艰难。他有过儿子,但都夭折了!这对一个皇帝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迟迟不立太子,很大程度上是真没亲儿子可立!心里那份苦,估计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肯定无数次祈祷后宫能再给他生个皇子出来,可惜天不遂人愿。 但你说仅仅是因为没亲儿子?恐怕没那么简单。这里就得批判性地看一看了:仁宗的拖延,真的只是无奈吗?恐怕也掺杂了帝王心术和个人性格的弱点。 一方面,他内心深处可能对“过继”这件事有着本能的抗拒和恐惧。把皇位传给血缘关系不那么近的侄子?想想他爷爷太宗怎么对弟弟(廷美)和侄子(太祖的儿子德昭、德芳)的吧!那些往事可不怎么光彩。他会不会担心养子将来知道这些家族秘辛,对自己这一脉产生怨恨?或者担心养子势力坐大,威胁自己的权威?这种猜忌,在皇家太常见了。 另一方面,仁宗性格里有种著名的“仁柔”,说白了就是有点优柔寡断,怕得罪人,怕承担责任,怕打破平衡。立太子这事儿,是国本,也是政治漩涡的中心。一旦选定,围绕新太子的势力必然崛起,现有的权力格局立刻洗牌。那些没被选中的宗室子弟(比如太宗其他儿子的后代)及其背后的势力会怎么想?会不会有怨言甚至异动?朝中大臣们必然也会分成支持不同候选人的派系,党争加剧几乎是必然。仁宗大概是想“拖一天算一天”,维持表面和谐,避免这些他不想面对的政治地震和人情纠葛。他可能天真地以为,只要自己不立太子,大家就都还有“希望”,矛盾就不会爆发。这种“鸵鸟心态”在普通人身上可能只是误事,放在一国之君身上,那就是拿国家未来开玩笑的致命弱点。 更关键的是,他低估了“国本不定”带来的巨大政治风险!皇帝没有明确继承人,就像一艘巨轮没有明确的舵手预备役。朝堂上下人心浮动,各方势力都在暗中较劲、押宝投机。一旦皇帝有个三长两短(这在医疗条件有限的古代太常见了),国家立刻面临权力真空和继承危机,内乱甚至内战都有可能爆发。仁宗晚年身体每况愈下,大臣们急得跳脚,不断上书催促,那真是为国家揪心,怕重蹈五代十国覆辙。他拖到最后一年才立赵宗实(后来的英宗),与其说是想通了,不如说是被现实逼得实在没退路了——再不立,他可能连闭眼都闭不安稳,整个大宋江山都可能因为他这份“拖延”而陷入动荡。 结果呢?他倒是勉强完成了任务,撒手人寰了。可这仓促选定的继承人宋英宗,登基后立马就出事了!英宗刚坐上龙椅就大病一场,期间还闹出了著名的“濮议之争”——英宗想认自己生父为皇考(死去的爹),而不是名义上的养父仁宗。这场持续十八个月的大争论,把整个朝廷搅得天翻地覆,司马光、欧阳修这些大佬都卷进去吵得面红耳赤,宰相韩琦甚至要用辞职来威胁。你看,仁宗拖延立储种下的因,到他养子英宗这里,结出了“濮议”这颗苦果。英宗那句“他这一脉”,背后藏着多少委屈、不甘和对养父复杂的情感?他急于追尊生父,何尝不是对自身身份合法性焦虑的一种宣泄?这场风波严重消耗了英宗本就不多的政治生命和精力,也极大地损耗了朝廷的元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748年一天,乾隆上朝后发现,几个大臣脑门剃得精光跪在他面前,瞬间大怒,于是4
【8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