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这套房成了我最大的心病。 2017年有人出价240万, 我觉得还能涨, 没舍 得卖。去年跌到195万,中介说想出手得降到 150多万。 深圳那套房:从240万到150万,我的五年心病 一、 2017年的“黄金梦” 深圳龙华的老小区,2017年的夏天比今年还热。中介小李汗津津地攥着合同,在楼下的树荫里催我:“张姐,真不能再等了!240万,这价在咱们小区算顶破天了!” 我摸着晾在阳台的被子,布料上还沾着上午晒的阳光味。楼下车来车往,邻居王哥家刚换了辆新车,听说就是卖了隔壁栋的房。“再看看吧,” 我把合同往包里塞,“你看这房价,跟坐火箭似的,下个月说不定就250万了。” 老公在厨房炒菜,油烟机“嗡嗡” 响。听见这话探出头:“真不卖?我觉得小李说的靠谱。” 我白他一眼:“你懂啥?同事在南山买的房,半年涨了30万,咱们这地段比她那好,肯定还能涨!” 那天晚上,我对着小区成交价表格数到半夜。2015年180万买的房,两年涨了60万,计算器按得发烫—— 照这速度,再等一年,儿子的留学费就齐了。我把这个“秘密计划”记在笔记本第一页,连做梦都梦见房价突破300万。 二、 2022年的“降温警报” 去年春天,小区里突然多了好多“卖房”的红纸条。我路过中介门店,瞥见电子屏上的数字,腿一下子软了—— 同户型的房子挂195万,还标着“急售”。 “张姐,您那房……” 小李的声音在电话里透着小心翼翼,“现在行情不好,能出手就赶紧吧。” 我捏着手机走到阳台,对面楼的王哥正搬东西,听说他那车早就抵押了,就为凑钱给女儿治病。 “195万?” 老公蹲在地上擦鞋,鞋油蹭得手上黑乎乎,“比2017年少了45万?这可不是小数目……” 我没接话,打开衣柜翻出那个笔记本,第一页的“300万计划”被虫蛀了个小洞,像个嘲讽的笑脸。 那年夏天,我第一次主动联系中介:“要不……就195万挂着吧。” 可等了三个月,只有两个看房的,还使劲压价:“这小区没电梯,户型又老,180万最多了。” 我把他们轰出门,关上门就哭了—— 180万,还不如五年前买的时候值钱。 三、 今年的“150万选择题” 上周小李又来电话,语气比去年还沉:“张姐,跟您说实话,现在想出手,150多万得有心理准备。” 我握着电话走到窗边,楼下的樟树比2017年粗了一圈。这五年,小区里的孩子换了一波又一波,王哥家的女儿病好了,考上了大学;对门的李阿姨搬走了,听说去惠州养老了。只有我的房,像块焊在手里的烙铁,烫得人夜夜失眠。 “要不……先不卖了?” 老公给我递来杯热水,杯壁的热气模糊了他的脸,“反正咱们也不急着用钱,留着吧。” 我望着墙上的全家福,儿子早就放弃了留学,在本地找了份工作,上个月还说:“妈,房子住得舒服就行,别想那么多。” 昨天整理旧物,翻出那个笔记本。第一页的字迹晕开了,像被水浸过。我突然想通了:240万是贪心,195万是不甘,150万是现实。这房子啊,早就不是数字了,是这五年里的失眠夜、计算器上的裂痕、儿子懂事的眼神,还有那些被房价绑架的日子。 刚才下楼扔垃圾,看见小李在给新挂的房源拍照。我走过去笑了笑:“我那房,先不挂了。” 他愣了一下,随即点头:“也好,张姐,您想通了就好。” 阳光穿过树叶照在地上,斑斑点点的。我摸了摸口袋里的家门钥匙,突然觉得踏实—— 这房涨成黄金还是跌成石头,好像没那么重要了。毕竟日子是过出来的,不是靠房价算出来的。那些被“等涨价”耽误的五年,才是最该心疼的成本。 回家路上,我给儿子发了条消息:“周末回家吃饭,妈给你做红烧肉。” 发送键按下去的瞬间,心里那块压了五年的石头,好像终于落地了。
深圳这套房成了我最大的心病。2017年有人出价240万,我觉得还能涨,没舍
文姐分享生活
2025-07-16 01:10:33
0
阅读:1049
银砖
不要编这类的数据了。应该把你所处的地方的房价近几年来涨跌的数据告诉给大家,岂不更好吗?里边的故事。我看多了。
后天
吃了几代人的红利[并不简单]
华电
🥰[玫瑰]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进入25年以来,全国的房子的成交价都在下降之中。注意,我指的是成交价。全国的很多地方的成交价环比下降及每月要下降0.5~1%的是占多数,同比比去年下降了5%到15%的也应该是占多数。但是有些和地区的挂牌价确实是上涨了,上涨的幅度。一般为0.1~0.2%。这些个生长子的挂牌价的房子通常是一套也卖不出去的,这才是中国25年。房价的真实的情况,全国的许多城市都是如此,从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广州,惠州,武汉,南京,郑州西安等地的真实的成交价来看和虚假的生长的挂牌价来看,基本上都是大抵如此。不要 听信不良媒体关于房价今后将会上涨的虚假宣传,他们都是骗人的,都是吃狗粮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