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屠呦呦受邀发表诺贝尔获奖演讲,可由于话筒线不够长,只能弯着腰讲话,突然,瑞典医学家安德森快步跑上去,单膝跪地,为她举了整整30分钟的话筒!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获奖消息公布时,屠呦呦正在北京家中。据中科院的同事回忆,老人家得知消息后的第一反应是担心会影响手头的研究工作,当时她正在进行青蒿素抗疟机理的深化研究。 屠呦呦在诺贝尔演讲中,展示了《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这本东晋时期的医书写道:“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正是这段文字启发她在1971年采用低温提取的方法。 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汉斯·福斯贝里教授在颁奖词中提到,青蒿素类药物每年挽救全球数十万人的生命,特别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5年间,全球疟疾死亡人数下降了48%。 其实,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并不容易。1969年,屠呦呦加入“523项目”,这是中国针对疟疾防治的大型科研项目。她带领团队筛选了380多种中药提取物,进行了200多种中药的抗疟实验。 1971年是关键时刻,屠呦呦团队用乙醚在60度以下温度提取青蒿,获得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这个日期后来被确定为青蒿素发现日。 为验证药物安全性,屠呦呦和两位同事在自己身上进行了首次临床试验。他们服用青蒿提取物一周,证实了其安全性,随后才在海南昌江地区进行临床试验。 1972年,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次年屠呦呦首次在全国性会议上报告了这一成果。 在非洲,青蒿素能称得上是神药。从2006年起,我国便向非洲国家提供青蒿素类抗疟药物,坦桑尼亚卫生部数据显示,2014年该国5岁以下儿童疟疾死亡率比2006年下降了80%。 在科摩罗,我国的医疗队使用青蒿素复方药物开展全民服药项目。2007年至2014年,该国疟疾发病率下降了98%,基本实现了消除疟疾的目标。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官方文件中写道,屠呦呦从传统中医药中获得灵感,用现代科学方法提取和验证,这种研究模式为药物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获奖后,屠呦呦并没有懈怠,而是继续投入研究。2019年,她的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论文,提出了应对青蒿素抗药性的新方案。 在全球抗疟领域,青蒿素联合疗法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目前全球有超过100个国家采用这一疗法,每年治疗患者超过2亿人次。 202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屠呦呦星”。这颗编号为31230的小行星,成为永久纪念这位科学家贡献的天体标志。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青蒿素原料生产国,年产量约200吨,占全球产量的80%以上。重庆、广西等地建立了青蒿种植基地。 而屠呦呦的事迹被编入中小学教材,她常说的“中医药是个宝库,但拿来就用还不够”这句话,激励着新一代研究者探索传统医学的现代价值。 92岁时,屠呦呦仍保持着阅读文献的习惯。她的学生说,老师最常问的问题是“这个研究对病人有什么帮助”,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她60多年的科研生涯。 如今,青蒿素的故事还在继续。全球多个研究机构正在探索青蒿素在抗肿瘤、免疫调节等领域的应用。这个源自中国传统医学的分子,正在现代医学的舞台上展现新的可能。 信息来源: 迟来的诺贝尔奖——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2015年,屠呦呦受邀发表诺贝尔获奖演讲,可由于话筒线不够长,只能弯着腰讲话,突
玉尘飞啊
2025-07-17 11:26:43
0
阅读: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