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武是不怎么爽杜聿明的,毕竟两个人都是中央军“小派系”的头头,第74军和第5军系统,都算是个小山头,而就抗日战绩来说,第74军也不遑多让第5军,这种心态很江湖。 在国民党军那一大摊子里,派系多得跟米缸里的米一样,这不稀奇。蒋介石的中央军听着是“亲儿子”,可亲儿子多了也分个三六九等,里头照样是一个个的小山头。陈诚的“土木系”算是个大码的山头,人多势众。但要说抗战时期,名头最响、最让日本人头疼的“尖刀”,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两支部队:王耀武的第74军和杜聿明的第5军。 王耀武和杜聿明,都是黄埔出来的,都算老蒋跟前的红人,可这俩人的梁子,或者说那种暗中的较劲,一直就没停过。 先说说王耀武,山东汉子,黄埔三期生。他最牛的地方,就是把第74军这个摊子,经营成了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王家铺子”。 其实,74军的第一任军长是俞济时,浙江人,黄埔一期,还是老蒋的同乡和远亲,根正苗红。王耀武起初只是下面51师的师长。按理说,他这个三期生,在俞济时这种一期大佬面前,得毕恭毕敬。 但王耀武这人,手腕实在太高明。他不声不响,润物细无声地就把74军的权力核心,从原来的58师,一点点挪到了自己的51师。 1941年第二次长沙会战后,枪毙58师师长廖龄奇。廖龄奇是黄埔四期,俞济时的老部下,对王耀武这个三期学长向来不太感冒。会战中,廖龄奇因为部队损失惨重,加上自己生病,提前撤退了,这在战场上是要命的。老蒋要杀他,按理说王耀武作为军长,出面保一下,或许还有转机。可王耀武呢?非但没保,甚至可能还顺水推舟了一下。 廖龄奇一死,58师群龙无首,王耀武顺理成章地派自己的心腹张灵甫接管了58师。这么一来,74军的三个师(51师、57师、58师),两个师长都是他的人,剩下的57师师长施中诚,后来也被他“明升”到100军当军长,实际上是把100军也纳入了他的74军体系。 王耀武这套操作下来,俞济时这个创始人反而成了局外人。74军系统里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军长都是从王耀武的51师里提拔,像后来的施中诚、张灵甫、邱维达,都和他关系匪浅。 再来看杜聿明,黄埔一期,起点比王耀武高。他带的第5军,更是时髦。那是中国第一个机械化军,开着坦克的,装备是当时全国独一份,绝对的“天之骄子”。 第5军的成名之战是昆仑关大捷,那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军队打的第一场漂亮的主动进攻战,击毙了日军少将中村正雄,全国振奋。杜聿明和他的第5军,一下子就成了抗日明星。之后远征缅甸,虽然败了,但戴安澜的200师也打得惊天动地。 按理说,杜聿明作为第5军的缔造者,又是黄埔一期大佬,对这支部队的控制力应该比王耀武更强才对。可事实恰恰相反。 问题出在哪儿?出在了第5军的“二当家”邱清泉身上。 这事儿就得说到解放战争了。1948年底,淮海战役打得昏天黑地,杜聿明带着几十万大军从徐州逃跑。为了活命,他本来计划丢掉殿后的部队,让主力赶紧溜。当时他手下的几个军长,包括第5军军长熊笑三,都同意这个方案。 可偏偏当时担任兵团司令的邱清泉,就是那个外号“邱疯子”的家伙,跳出来坚决反对。他非要去救被包围的第5军45师。杜聿明是总指挥,可他硬是拗不过邱清泉,最后只能同意。结果呢?为了救一个师,把整个集团几十万人的撤退黄金时间给耽误了,最后被我军团团围住,全军覆没。 很多人说,邱清泉非要救45师,因为那是他的老部队。这话其实不全对。邱清泉真正的发家部队是新22师。那他为什么为了一个45师,敢跟顶头上司杜聿明拍桌子? 根子就在于,第5军这个山头,早就不是杜聿明一个人的了。邱清泉自从当上第5军军长后,就一直在培植自己的势力。杜聿明后来升官,当了集团军司令、剿总副司令,离第5军越来越远。而邱清泉,就成了第5军实际上的“土皇帝”。 比如在鲁西南战役中,45旅和96旅的旅长打得不好,邱清泉战后二话不说全给撤了,提拔了自己看中的两个副旅长郭吉谦和邓军林。尤其是郭吉谦,后来就当了45师师长。在邱清泉眼里,45师师长郭吉谦是他一手提拔的猛将,是他的人。 聊到这儿,王耀武不爽杜聿明的心态,就很好理解了。 两个人都是带兵的,手里都攥着王牌。王耀武心里想的可能是:“你杜聿明是一期学长,你的第5军装备好,是机械化,可我74军靠着两条腿和一腔血,打出来的战功也不比你差。上高会战、常德会战,哪一次不是硬骨头?” 这种心态,非常“江湖”。就像两个武林高手,一个使的是倚天剑,一个耍的是屠龙刀,都觉得自己才是武林至尊。 这种派系林立、山头主义盛行的风气,是国民党军队战斗力时强时弱,最终走向失败的一个缩影。将军们首先效忠的,往往不是国家,甚至不是领袖,而是自己那个小山头的利益和自己提拔起来的“兄弟”。这种深入骨髓的“江湖气”,在抗战时或许能激发一时的血勇,但在更大、更残酷的棋局里,终究是致命的。
王耀武是不怎么爽杜聿明的,毕竟两个人都是中央军“小派系”的头头,第74军和第5军
青霭入云岫
2025-07-18 00:03:47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