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德国顾问团团长法肯豪瑟找到李宗仁,愤怒道:“我一

彭丽说 2025-08-02 15:22:04

1938年,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德国顾问团团长法肯豪瑟找到李宗仁,愤怒道:“我一再强调乘胜追击日军,你为何不动?” 而李宗仁听罢也是无可奈何,不仅没有尾击日寇,甚至下达了紧急撤退命令。 不久,数十万国军撤退到津浦线以西,徐州沦陷。 那么,我们也不禁发出疑问,既然台儿庄一战大败日寇精锐师团,为何数十万国军没有乘胜进军,反而主动撤离了呢? 法肯豪瑟拍着桌子的手还在抖,李宗仁却指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色箭头,声音沙哑:“顾问先生,您看这——华北方面军的第十师团、第十六师团正从济南南下,华中派遣军的第十三师团、第九师团已过淮河,他们不是来报仇的,是来包饺子的。” 台儿庄的胜利,来得太惨烈。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在台儿庄内与日军逐屋争夺,31师师长池峰城抱着“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把炊事员、马夫都派上了前线,最后全师只剩数百人。日军矶谷师团虽被打残,但坂垣师团的主力还在,更要命的是,日军大本营从东北、华北调来了13个师团,总兵力超过30万,带着坦克、重炮,正从三面往徐州扑。 李宗仁夜里在指挥部翻来覆去。桌上的电报堆得像小山:“日军机械化部队已抵滕县”“蚌埠失守,日军向宿县推进”“我军弹药储备不足三日”。他不是不想追,是追不动。台儿庄大捷后,国军士兵疲惫得连枪都快握不住,有的团打完仗,炊事员挑着担子在阵地上喊“开饭”,回应的只有零星几声咳嗽——活着的人,已不足半数。 更让他揪心的是装备差距。日军的九七式坦克能在平原上横着走,国军最好的反坦克武器是德制37毫米战防炮,打十发才能勉强击穿一辆;日军的飞机天天在徐州上空盘旋,炸得铁路、公路满目疮痍,伤员运不出去,弹药送不进来。有次他去前线视察,看见伤兵躺在草棚里,没药没绷带,只能用灶灰止血,有的士兵还在念叨“什么时候能有门重炮”,他背过身去,眼圈红了。 法肯豪瑟不懂这些。他在欧洲打惯了阵地战,觉得胜利就该乘胜追击,却没看到国军背后的困境。李宗仁耐着性子解释:“顾问先生,我们的士兵用血肉之躯挡住了日军,可再打下去,就是把他们往日军的包围圈里送。日军想让我们在徐州重演淞沪的悲剧——把几十万精锐耗光,然后长驱直入。” 撤退的命令下得像剜心。1938年5月15日,李宗仁让孙连仲的残部佯装反攻,吸引日军注意力,主力则分五路从日军包围圈的缝隙里往外钻。有个团长哭着来找他:“长官,我们刚打下台儿庄,怎么能说走就走?”李宗仁握着他的手,这双手在台儿庄抓过日军的刺刀,布满伤痕:“走不是逃,是为了将来能把鬼子赶出去。留着有生力量,比守一座空城重要。” 最险的是第五战区司令部的撤离。日军的侦察机发现了他们的动向,十几架轰炸机追着车队炸,李宗仁乘坐的卡车轮胎被打穿,司机当场牺牲。他换乘一辆老百姓的牛车,在田埂上颠簸,看着路边逃难的百姓,有的抱着孩子,有的背着老人,突然明白:撤退不仅是为了军队,更是为了让这些百姓能多跑一段路,离战火远一点。 等日军1938年5月19日占领徐州时,城里早已空了。他们找到的,只有国军来不及运走的几门破炮,和墙上用红漆写的“还我河山”。而李宗仁带着撤退的部队,在豫东、皖西重新布防,后来在武汉会战中,正是这些保存下来的力量,又给了日军沉重打击。 多年后,李宗仁在回忆录里写:“台儿庄的胜利,是勇气换来的;徐州的撤退,是理智保住的。”他没说的是,那些在撤退中牺牲的后卫部队,有的整营都没能突围,他们用生命为大部队争取了时间,就像台儿庄的残垣断壁,虽倒下了,却为后来的抗战,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法肯豪瑟后来回了德国,在给希特勒的报告里,他终于承认:“中国军队的撤退,不是失败,是一种战略智慧——他们知道,战争的胜利,从来不是靠一场战役的得失,而是靠熬,靠耗,靠绝不屈服的意志。”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991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89

用户10xxx89

3
2025-08-02 20:11

德日不是同一阵营吗?哪来的德国顾问帮着打日本?不解!

梓原天寓 回复 08-02 20:44
不懂就别乱发表,之前中德一直非常好的关系,德也有拉中国作盟友的想法,德国装备整师外加 顾问,后来小日子的强势德国想利用它从远东对苏联背后插刀才成为轴心国。

猜你喜欢

彭丽说

彭丽说

彭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