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一群恐怖分子突袭我国南疆一个检查站,造成多名队员伤亡,指挥员王刚到场之后,宁愿违反上级,也要下令“枪弹结合开保险”,这个命令也让他因此获得大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8年,南疆一次反恐行动,上级通过电台下达了死命令,枪弹结合,必须关掉保险,这是标准操作规程,尤其是在可能有群众混杂的复杂地形,防止误伤是第一原则。 任何军人都明白,这是铁律,必须执行,但现场指挥员王刚,听完命令后不到一分钟,对着自己的队员,下了一道完全相反的指令:必须开保险。 在军队里,公然违抗上级明确指令,这基本等于把自己的前途扔在地上踩,王刚这么干,不是一时冲动,背后是他对战场最冷酷的认知。 当王刚急忙赶到时,地上躺满了受伤的士兵,恐怖分子看到王刚持枪支到来,也没有一丝恐惧,反而还很嚣张。 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很快,恐怖分子意识到自己处于劣势,就开着车逃跑。 上级下令,立即追击,王刚带领士兵前往,在一片玉米地停下来,对任何搜捕部队来说,玉米地都是个地狱级难度的关卡,玉米秆高过人头,一排排密不透风,像无数道绿色的墙。 人走进去,视线范围被压缩到不足两米,声音的传播也变得很诡异,你根本分不清一个动静是从哪儿传来的,这种地方,就是为伏击和偷袭量身定做的。 上级的命令没错,是从大局出发,为了避免任何意外,但在王刚看来,这个“大局”在玉米地里不适用。 在这里,战斗只可能在零距离爆发,敌人可能就在你拨开下一根玉米秆的地方。 如果遵守命令,从发现敌人到打开保险,再到举枪还击,这个时间差,哪怕只有零点几秒,也足够让一名士兵送命。 七班班长刘志军,就是第一个用命来验证王刚判断的人。他端着已经打开保险的步枪,左手拨开眼前浓密的玉米叶,在闷热和死寂中一点点往前挪。 八月的南疆,空气黏稠得像糖浆,除了自己和战友的脚步声,什么都听不见,这种寂静,比枪声更让人紧张。 变故就在一瞬间。一根磨尖的钢制长矛,毫无征兆地从他左手边的玉米丛里捅了出来,直奔面门。 这一下太快了,人脑根本来不及处理,刘志军本能地往后仰了一下,但还是慢了。冰冷的矛尖直接朝他刺来,他当场受伤。 剧痛之下,人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慌乱,如果这时候他的枪还关着保险,他需要用受伤后颤抖的手去摸索那个小小的开关,这个动作在当时的环境下,几乎不可能完成。 但他的枪没有这个多余的累赘,手指下意识地就扣动了扳机,枪声响起,两名偷袭的暴徒应声倒地。 刘志军满脸是血地瘫坐在地上,他活了下来,救了他的,就是王刚那道“抗命”的指令。 后来在战场复盘时,所有人都清楚,如果不是这个决定,刘志军几乎必死无疑,而其他队员,也正是因为能够瞬间反击,才在那场近距离的混战中保住了自己。 玉米地里的战斗结束,九名暴徒全部被击毙,王刚集合队伍后,第一件事就是联系上级,一五一十地报告了自己临时改动命令的情况,然后主动请求处分。 但上级的处理结果,让很多人感到意外,指挥部在详细复盘了整个战斗过程,特别是听取了刘志军遇袭的细节后,给出了最终评定。 他们认为,王刚的临场决断完全正确,是基于对战场现实最深刻的理解做出的。 王刚不但没受处分,反而因此立了大功,这件事后来也成了军校里的经典战例。 真正的保险,是指挥官基于经验的清醒头脑,是士兵在面对死亡威胁时能够瞬间还击的能力。 当规则与现实发生冲突,尤其当这个冲突关乎士兵生死的时候,考验的就是指挥官的判断力和担当。 王刚的“抗命”,恰恰是守住了战场上最根本的一条规则: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并把自己的兵活着带回来。
2008年,一群恐怖分子突袭我国南疆一个检查站,造成多名队员伤亡,指挥员王刚到场
月下影婆娑
2025-07-18 14:00: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