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末期,有位状元放着高官厚禄不要,偏要跑去开纱厂办学校。他41岁金榜题名,却在巅峰时转身搞实业;甲午战败后靠高利贷起家,硬生生创办20多家企业;一辈子建了370多所学校,最后却眼睁睁看着心血付诸东流。 他就是起草清廷退位诏书的“末代状元”张謇,一个被历史课本低估的救国牛人。为啥这个文弱书生要冒死搞实业?他倾尽一生的救国梦,最后又为何成了遗憾? 1894年,这年41岁的张謇终于考上状元,要知道他为了科举考了二十多年,屡败屡战硬是熬成考场“老油条”。 正当所有人以为他要官运亨通时,甲午海战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台湾被割让。看着国家走向亡国边缘,这位新科状元心里知道当官救不了国,不如实业救国! 可书生办厂哪有那么容易?1895年张之洞派他办纱厂,本以为是官商合作顺风顺水,结果却成了张謇的渡劫之路。 官场上官员们忙着勾心斗角,没人真心支持实业;股东们见钱眼开,厂子没盈利时躲得比谁都远。更惨的是他敬仰的老师翁同龢被罢官,连精神支柱都塌了。 这时候张謇才明白,朝廷靠不住,要救国只能靠自己! 最惊险的是1899年纱厂投产时,账上只剩不到4万两白银,连买棉花的钱都不够。股东们装聋作哑,官府冷眼旁观,张謇铤而走险借高利贷! 这在当时简直是玩命,可老天爷似乎被他感动了,恰逢棉纱价格暴涨,当年就还清欠款还赚了钱。 到1908年,大生纱厂纯利润飙到200万两,这个文弱书生硬是被逼成了商界大佬。 赚了钱的张謇没忘初心,他建立了工业园区。以纱厂为核心,周边开油田、办面粉厂、修公路,甚至建发电厂和轮船公司。 到1910年,四大公司围着纱厂转,形成完整产业链,这可是中国最早的工业园区!他还把利润全投去办学,从小学到专科学校一口气建了370多所,连师范学校都是中国首创。 张謇为什么这么执着办教育?1903年张謇去日本考察后恍然大悟,日本明治维新能成功,全靠实业和教育两条腿走路。 于是他定下规矩,纱厂利润必须抽成办学,哪怕厂子缺钱也不能动教育经费。这种远见在当时简直是异类,可现在看来,这不就是“科教兴国”的雏形吗? 可惜的是,1920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日本企业趁机打压,加上国内军阀混战没人管民族企业死活,大生纱厂很快负债400万两。 张謇放下身段四处求援,连国际资本都找过,可在那个列强瓜分中国的年代,谁会真心帮你? 1924年大生彻底破产,73岁的张謇看着自己毕生心血化为泡影,第二年就在绝望中病逝南通。 他原配夫人没生儿子,四位妾室里只有吴道愔生下独子张孝若,可这唯一的继承人1935年还被人刺杀。 一生为国操劳,最后连香火都难续,这位“状元企业家”的晚年实在太悲凉。历史张謇为什么要创办南通博物苑?张謇
在清朝末期,有位状元放着高官厚禄不要,偏要跑去开纱厂办学校。他41岁金榜题名,却
正平看历史
2025-07-18 14:51:5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