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3000日军战俘顶着零下三十度的天气、穿着单衣跪在通化城头,想起他们不久前的所作所为,朝鲜名将方虎山盛怒之下,决定宁愿背负骂名,也要用刺刀将这群人挨个挑死,尸体全部踹进未解冻的冰河!
在1946年2月的通化县,零下三十度的天,一个叫方虎山的人下令,把三千名缴了械的日本人,押到冻住的浑江上,用刺刀挨个解决掉,随后直接把尸体踹进凿开的冰窟窿里冲走。 这事儿听着很吓人,毕竟对方已经投降,但方虎山这么做不是没原因的,而导火索,就是通化城里的一家医院。 那家医院是红十字医院,里面住着一百五十多个养伤的解放军,而负责看护的,不少是留用的日本医生护士。 结果这些人,拿着手术刀对自己照顾的伤员下了手,有的甚至被活活解剖,手段极其残忍。 当方虎山带兵平乱,冲进医院看到那一幕时,仇恨值直接拉满了,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比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拼杀更让人愤怒。 但除了这件事,方虎山自己也跟日本人有血仇,他是朝鲜人,家就是被日本人毁的,作为难民逃到中国。 他参加杨靖宇的抗联,绰号“山中黑虎”,打仗风格就是一个字:狠,所以个人恩怨,也是他行事的一个重要动机。 但光有个人恩怨还不够,这事儿的背景更复杂,当时通化城里上万日本降兵,国民党特务看上了这股力量,在背后煽动,想利用他们来打共产党,承诺帮他们回国。 所以,这根本不是简单的战俘闹事,而是一场有预谋、有组织的武装叛乱,目标是颠覆新生政权,当时暴乱的日军不光打军队,还烧粮食,杀百姓,跟他们侵华时没两样。 而方虎山的部队是紧急从外地赶回来的,由于他打仗确实有一套,因此很快就控制住了局面,战斗结束后,抓了大概三千名暴乱的核心分子。 但怎么处理这三千人,成了个问题,按规定,得审判,但方虎山没走这条路,因为他觉得,对这帮人,审判程序本身就是一种纵容,所以他选择了最原始、也最解恨的方式。 他下令不用子弹,因为觉得浪费,所以用刺刀把他们一个个解决了,他用自己的方式,执行了一场终极审判。 但这一下,动静就大了,国民党的报纸马上开始宣传,大骂他是“赤色屠夫”,说共产党残暴,日本方面也提出抗议,说他违反《日内瓦公约》,屠杀已经放下武器的战俘。 从法律条文上看,这些指责好像也站得住脚,毕竟,处决的是已经没有反抗能力的俘虏,这在国际上是绝对会引起争议的。 但是在通化老百姓眼里,完全是另一回事,暴乱中,很多平民也遭了殃,他们对方虎山只有感激。 有个故事说,一位大娘,一家七口都被日本人杀了,所以她跪在方虎山面前磕头,谢他报了仇。 一边是“屠夫”的骂名,一边是“恩人”的叩谢,这两种极端的评价,同时落在了方虎山一个人身上,而这件事的复杂性就在这里,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最有意思的是方虎山自己的态度,对于外界的所有评价,不管是骂他的还是谢他的,他本人一辈子都没对这件事公开解释过一个字,好像完全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他做完就翻篇了,后来接着打仗,参加辽沈战役,四保临江,还回朝鲜建军,成了名将,通化的事,就这么过去了。 他为什么沉默?没人知道,也许在他看来,对那些用手术刀杀害伤员的人,任何解释都是多余的。 而那三千条人命,是他给那段历史画上的一个句号,一个血腥的句号,至于这个句号画得到底对不对,历史到现在还在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