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华老爷子一走,整个相声圈静得吓人!曲协花圈都没送,吊唁的人掰着手指头都数得过

夏岚傲雪来说事阿 2025-07-18 17:32:35

杨少华老爷子一走,整个相声圈静得吓人!曲协花圈都没送,吊唁的人掰着手指头都数得过来。 咱就说这消息传出来那天,我刷着手机愣是没缓过神儿。平时相声圈有点风吹草动,群里消息能炸成筛子,这回倒好,杨老走了的消息挂了一上午,除了几个实在憋不住的老票友发了句“节哀”,愣是没见着几个有分量的动静。我邻居家大爷是老相声迷,昨天还念叨着“杨老那贯口功底,现在年轻人没几个能比的”,今儿个听说后直拍大腿:“这行当,到底是凉了。” 曲协那事儿更让人犯嘀咕。按理说,老艺术家走了,行业协会怎么也该表个态吧?哪怕送束花圈,也是个心意。可这回倒好,连个花篮影子都没见着。有人说“可能流程慢”,可您想想,杨老在相声界什么地位?从艺几十年,带过的徒弟桃李满天下,连德云社这些小年轻都尊称一声“前辈”,曲协能不知道?这事儿搁谁心里不犯堵? 要说最让人寒心的,还得数李金斗那档子事儿。人家好歹去了灵堂,算是尽了份心意,可张嘴就说“老爷子是午睡走的”——您猜怎么着?没俩小时就被家属辟谣了!逝者为大,就这么随口胡诌,图个啥呢?我有个在殡仪馆工作的朋友说,家属当时脸都白了,站在门口直抹眼泪。您说,人都走了,就不能留句实在话?非得整这出,图个嘴皮子痛快? 想起杨老生前在台上的模样,那叫一个精神。记得有一年春晚,他和杨义搭档说《贺寿图》,那包袱一个接一个,台下观众笑得前仰后合。下了台,老爷子还跟观众握手,头发都湿了,笑着说“谢谢大伙儿捧场”。那会儿谁能想到,有一天他走了,灵堂里冷得能听见钟表滴答声? 相声行当讲究辈分情义,可这情义咋一到关键时候就掉链子?台上两人搭档,能把观众逗得掏心掏肺;台下见了面,比陌生人还生分。我有个师哥在相声园子后台待了二十年,跟我说过句掏心窝子的话:“现在这行,捧哏逗哏能处成兄弟的少,为个演出费翻脸的倒不少。”您说,要是台上真有那情分,台下至于这么凉薄? 再说那“生前台上多风光,身后场面多冷清”的对比。杨老活着的时候,谁见了他不喊一声“杨老师”?谁演个段子不先琢磨琢磨“杨老要是听了会咋说”?可这一走,曾经的“师兄”“前辈”“引路人”,全成了手机里没发出去的消息,灵堂外没站住的脚。 有人可能觉得“死者为大”是套话,可您想想,咱们普通人家里老人走了,亲戚朋友还得披麻戴孝守灵三天呢。老艺术家一辈子给观众带来欢乐,临了连个送行的队伍都没有,这事儿搁谁家子女心里能好受?我昨天刷到杨老女儿的朋友圈,就发了张老爷子坐在藤椅上的照片,配文“爸,您常说‘人这一辈子,活个问心无愧’,可女儿今天问心有愧啊”——您说,这当儿女的得多难受? 当然,咱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高峰代表德云社露面了,虽然话不多,至少人到了;还有几个年轻演员,大半夜在灵堂守着,眼睛都熬红了。这说明啥?说明这行里还是有重情义的。可就冲那几个“消失”的身影,和那句“午睡走的”胡话,就够让人寒心的了。 说到底,相声是门“嘴皮子”的艺术,可嘴皮子再利索,也比不过人心的温度。杨老一辈子用笑声温暖观众,临走时不该被冷言冷语对待。那些藏在肚子里的是非恩怨,该带进棺材的得带进棺材;那些该有的尊重,再凉的血也得焐热了。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52

评论列表

用户17xxx34

用户17xxx34

3
2025-07-18 18:03

人品不行呗,还一代传一代。

爱猫人士的爷爷

爱猫人士的爷爷

2
2025-07-18 19:12

小五儿不会把送老爷子的花圈拿到直播间卖了吧!

猜你喜欢

夏岚傲雪来说事阿

夏岚傲雪来说事阿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