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儿子们真是命运多舛,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九子李治和十三子李福似乎是少数几个能够善终的幸运者。李治从晋王一路继承皇位,成为唐高宗,这可算是一个相对顺利的继任过程。 李治,贞观二年(628年)生,母亲是长孙皇后,身份尊贵,从小受太宗器重。他四岁封晋王,获并州大都督虚衔,留在长安接受严格教育,精通书法诗文,性情温和。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病逝,李治年仅九岁,丧母之痛让他更显孤寂。太宗亲自教导他仁孝之道,常带他参与朝政,让他熟悉治国事务。贞观十六年(642年),李治被授右武候大将军,陪同太宗上朝,表现恭谨,颇得群臣好感。太宗对他寄予厚望,但也担忧他性情柔弱,难当大任。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因谋反被废,李治意外成为储君候选人。魏王李泰才华出众,编纂《括地志》,深得太宗喜爱,却因心机过重失信。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力荐李治,称其仁厚可安社稷。太宗最终立李治为太子,寄望他以仁孝治国。李治入主东宫,勤勉学习,接受房玄龄、孔颖达等人教导,力求不负父皇期望。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病逝,李治依遗诏即位,改元永徽,时年二十二岁。他的登基看似顺理成章,实则伴随着兄弟间的暗斗与朝臣的博弈。 李治的皇位之路,表面光鲜,背后却暗藏波澜。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承乾因荒废政务、宠幸男宠,甚至联合侯君集谋反,彻底失去太宗信任。太宗震怒,将李承乾流放黔州,不久病死。李泰趁机谋求太子之位,表面恭顺,实则步步为营,甚至发誓若登基将杀子传位李治,试图以此取信太宗。朝臣却多反对李泰,理由是其心狠手辣,难保社稷安稳。长孙无忌等人推举李治,称他性情温和,易于掌控。太宗犹豫再三,召集群臣商议,最终选择李治,主要是看中他的仁孝品性。册立太子仪式后,李治迁居东宫,肩负重担。他每日听讲经史,研读治国方略,力求胜任储君之责。太宗常亲自考校他的学业,对其书法造诣颇为赞许。然李泰被贬为顺阳王,迁往均州,兄弟情谊彻底破裂。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病重,李治日夜侍奉,亲奉汤药。太宗去世后,李治即位,改元永徽,正式成为唐高宗。他的继位虽无刀兵之争,却离不开朝臣的权衡与太宗的深思熟虑,绝非一帆风顺。 李治即位后,朝政初期由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顾命大臣主导,国事平稳,史称永徽之治。永徽二年(651年),李治在感业寺偶遇武氏,次年召其入宫,封为昭仪。武氏聪慧果断,迅速赢得李治信任。永徽六年(655年),武氏被立为皇后,史称武则天,从此朝政格局大变。武后逐步排挤长孙无忌等老臣,培植亲信,权势日盛。显庆五年(660年),苏定方平定百济,李治亲临洛阳受俘,武后随侍,气势逼人。龙朔二年(662年),李治因风疾卧病,武后代行朝政,颁布诏书,掌控朝堂。太宗诸子中,多数因卷入权斗或触怒武后,结局悲惨。唯有十三子李福,因封地偏远,未参与朝争,得以善终。李治晚年多病,身体羸弱,朝政几乎全由武后把持。弘道元年(683年),李治病逝于洛阳贞观殿,享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他在位三十四年,疆域扩展,国力强盛,但皇权逐渐旁落,武后的强势让李唐皇室蒙上阴影。李治的仁孝虽为人称道,却难掩其优柔寡断,终被历史评价为“仁孝有余,决断不足”。
李世民为什么要立李治为接班人?你只要记住,看似懦弱的李治实际上是唐朝乃至华夏
【99评论】【111点赞】